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076章 先生随我去辽东

第076章 先生随我去辽东(3/4)

子前途,不可限量也……”
    宋应星听了无言,眼圈有些红润,晨风轻轻拂过他略显斑白的双鬓,三十岁不到的脸上写尽沧桑,晨曦映照下脸色越发显得灰白。
    远远望去,宋应星像是个从城隍庙壁画上走下来的小鬼,孤苦伶仃,于风中独立。
    他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
    万历三十八年开始,一、二、三回,今年竟是第三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他的文章。
    即便翰林院翰林们不能识才,连皇上也读不懂自己胸中韬略吗?
    他这次写的平辽之策,主张重开海运,由江浙吴淞运粮至辽海,不必走运河,策论还列举了海运较之漕运十二点优势,如减少官吏层层克扣,无需担心运河封堵,海运速也更快等…
    然而,还是没人能慧眼识珠。
    这是他和兄长第三次进京会试,三次便是三个三年,九年苦读,三次落榜。
    宋家只是寒门,为给两位举人筹集川资(路费),变卖了家里十亩上田,已是山穷水尽,剩余的八十亩,皆为下田,想卖也没人买了。
    宋应星站在晨曦微光中,望着城隍殿内走动的信众,不由想起宋家的《家典》。
    “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之膏火,培育得一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他从小便是所谓器宇不凡者,被家族重点培养,赋予众望。
    这些年来,族中亲人不惜钱财,花费重金,资助他和兄长入私塾,读圣贤书,参与科考。
    他闭上眼睛,想着这次回到江西奉新老家,何以颜面再见家中老小。
    不过现在他也不需担心这些事情,因为,他和兄长回去的川资,已经没有了。
    京师居,大不易。
    因为鄱阳湖道路被水匪阻截,兄弟两人在京师寓居了一月,十几两银子便花光了。
    他经过几日思索、盘桓,终于下定决心去卖字撰文,赚些零碎银子,填饱肚子再说,所以就到了城隍庙这里,看看这里有没有写字撰文的生意可做。
    他刚走过城隍庙山门,迎面走来个全身披甲的将官,身后还跟着几个凶悍家丁。
    宋应星知道北地武人蛮横,连忙闪开,从那武将侧身过去。
    “先生可是江西仕子宋长庚?”
    宋应星有些诧异的望向这武将,奇怪他为何知道自己的表字,他与此人素不相识,看他身上的山文甲,知道不是普通将官,迟疑片刻,才拱手道:
    “正是在下,敢问将军是?”
    “本官乃开原总兵,刘招孙。”
    宋应星望着眼前这个器宇轩昂的武将,这人头上包着块白布,却是很奇怪,他看了一会儿,才看出这便是前日午门献俘的开原总兵。
    “刘总兵有何事指教?”
    刘招孙拱拱手道:
    “听闻先生三岁便能作诗,过目不忘,不在张太岳之下。后博览群书,熟读经史诸子,对火器、屯垦亦有研究,都是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可惜会试三次不第,不知可愿委身投奔辽东?为吾皇分忧!”
    刘招孙知道,像宋应星这样的人物,实力不容小觑。只是因为他们把太多精力放在和科考无关的旁门左道上,所以才会没时间研究八股文,以致科举屡次不第,命运多舛。
    宋应星是比茅元仪更厉害的角色,此人研究领域之广泛,从哲学到建筑,从火器到农具,从医学到军事,都有所涉猎。
    更重要的是,此人信奉张载的格物致知,主张实践第一,是个实干派。
    实干兴邦,刘招孙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此刻,宋应星茫然无措站在原地,呆呆的望着眼前这个名动天下的年轻总兵和他身后站立的一众亲兵,听他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
    这位落魄举人犹豫了很久,才终于道:
    “在下只是举人出身,连三甲进士都不及,不能登堂入室,如何能······”
    见宋应星还在犹豫,刘招孙上前拍拍他肩膀,笑道:
    “宋先生才学深厚,也有实干之才,本官听幕僚茅石民经常提起你,说先生有经天纬地之大才,不可错失!”
    “目下辽东危急,皇上与内阁许诺本官便宜行事,进士以下皆可直接录用,无需廷推,等到了开原,吏部的任命文书便会补上。”
    “开原参将府、兵备道、三万卫署、辽海卫署、察院、安乐州、开原备御都司,各个衙门,都有空缺,只要先生来了便可授官,刘某渴慕贤才,正如曹孟德所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宋应星呆呆望着眼前这个情绪激动的武将,听他这样东拉西扯,虽觉荒诞,隐隐却有些感动!
    无论状元还是进士,无论器宇轩昂还是天资愚钝,读书人的心思其实都是一样的!
    饱读圣贤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