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重生之吴霸春秋 > 第516章 中原桥头堡

第516章 中原桥头堡(1/2)

    “伯噽,你负责去跟晋人交涉,务必用董安于将伍子胥的妻儿换回来,这是底线。至于要离……”
    庆忌沉吟片刻后,缓声道:“能不能换回来无所谓。”
    “诺!”
    要离那个叛徒,庆忌自然是十分痛恨的。
    这一次换换不回来,下一次庆忌未尝不可直接派人暗杀要离。
    一个公然背叛庆忌,背叛吴国,还逍遥法外的乱臣贼子,庆忌岂能放过?
    不能将董安于收为己用,也是庆忌的一个遗憾。
    董安于是何许人也?
    董安于是赵鞅的心腹家臣。
    他出身史官世家,先祖董狐,孔子称为“古之良史”。
    董安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
    这个时候的晋国,也如周室一般,国政把持在韩、赵、魏、智、范、中行六个正卿手中。
    六卿则左顾右盼,各怀肠肚,警觉地注视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只要有机会,都想从别人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势寡力弱的赵鞅,欲建一座城池作为自己的战略据点,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家臣董安于。
    安卓苹果均可。】
    庆忌不得不承认,董安于是出色的建筑家,超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董安于临危受命,将赵氏的战略要地放在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
    他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南带梗阳的汾河西畔筑建了晋阳城。
    城中的建筑,以铜柱取代木柱,城墙由板夹夯土而成,墙骨选用丈余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干,泥土中掺和鸡蛋、食盐。
    事实证明,董安于的确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
    庆忌要是没有记错的话,在五年后,即历史上的公元前497年,赵简子(赵鞅)向邯郸同族赵午索要自己寄放在他那里的五百户奴隶,准备充实晋阳。
    赵午虽然应允,却遭到他父兄的反对。
    霸悍的赵简子一怒之下,诛杀了赵午。
    结果,导致了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的邯郸叛乱。
    晋定公随即派遣籍秦率兵前往征讨。
    同为六卿的范氏、中行氏,与赵午是姻亲关系,便在暗中与赵稷结为同盟。
    那时候董安于劝说赵简子先下手为强,只可惜后者不予采纳。
    后边,范氏、中行氏果真起兵,联手击败籍秦的军队,又挥师进攻赵氏,赵鞅不得不退守晋阳城。
    好在晋阳城足够坚固。
    而尝到一点胜利甜头的范氏、中行氏真是昏了脑袋,竟然向晋定公发起反击,一时成为晋国的众失之的……
    董安于最后的下场很是凄惨。
    按照晋国法令,始祸者死。
    范、中行逃亡后,晋国执政智文子站出来给赵简子施压。
    赵鞅为了顾全自己,决定弃车保帅,将范、中行之乱的责任归于董安于。
    董安于随后慨然赴死,自缢身亡。
    就是这样一个深谋远虑的贤士,却暴尸于自己精心建造、全力守护的晋阳城中……
    庆忌也只能说赵鞅(赵简子)不愧是一个枭雄。
    心黑手狠!
    以董安于对赵鞅的“愚忠”,庆忌要收服董安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庆忌也不在意。
    毕竟,赵鞅不一定会成为他的敌人,说不定在因缘际会之下,还能联起手来,一起谋求更大的利益。
    伯噽离开后,庆忌又将目光放在伍子胥、范蠡的身上,问道:“寡人欲在周王室的王畿之地设立一个介卿,并驻防兵马。”
    “你们认为,我吴国应在洛邑附近驻防多少兵马,以何人为介卿更好?”
    闻言,伍子胥与范蠡都不禁对视一眼,陷入了沉思。
    “大王,臣以为驻防洛邑的兵马,不能太多,也不可太少。”
    范蠡首先回答道:“吴军若多,则临近的郑国、晋国定然坐卧不安。”
    “吴军若少,则起不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臣认为,三千人或五千人最好。”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他的想法跟范蠡是不谋而合的。
    庆忌现在已经将周王室的地盘,视作了自己的地盘。
    但,说到底,庆忌此时取得周王室正卿,并驻防兵马的所作所为,只是想在中原安插一颗钉子。
    这无疑是晋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是来恶心一下晋人的。
    这能确保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能将洛邑之地,充当吴国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对于介卿的人选,你们意下如何?”
    “大王,臣愿意留在洛邑,担任周王室的介卿!”
    范蠡主动请缨。
    庆忌却是摆了摆手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