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四合院:从开大车开始 > 第12章 刘海中的善意

第12章 刘海中的善意(1/2)

    翌日凌晨,寒风凛冽。
    李卫东穿得跟狗熊似的,脸上戴着纱布口罩,手里拎着一盏带玻璃罩的马灯,行走在京城街头。
    前两天刚下过雨,地面上了冻,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清脆声响。
    道路两旁的路灯,散发出昏黄的灯光。
    李卫东沿着昏黄,走了足足五里地,来到一处逼仄的小巷子前。
    巷子里也是一片死寂,却有无数萤火虫在里面迅游,置身其中就像是来到了人间鬼蜮般。
    不过这鬼蜮却是人们的希望之地。
    这里就是京城的一处鸽市。
    鸽市的起源已经无从考据,产生的根源却很明确,那就是物质配给制度。
    建国初期,物资匮乏,粮食和工业用品都无法满足民众的生活所需。
    于是上面采取票券制度解决这一难题。
    原则很简单,每家每户按照不同的标准发放票券。
    有了票券,才能购买商品。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有些居民家里人口多,票券不够用,而有些居民票券则富裕。
    鸽市就此产生了。
    在这个灰色地带,居民们可以交换票券。
    随着时间的推移,鸽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京城近郊的农村社员们也会把农产品拿到鸽市上出售。
    专门从事倒卖票券的票贩子,收售古董的古董贩子,也都来到了鸽市。
    派出所自然知道鸽市的存在。
    不过考虑到民众所需,只要不闹出大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是偶尔派人来巡一次,抓几个票贩子。
    由于是灰色地带,不会得到上面的管理,鸽市上的买卖双方都很谨慎。
    卖家一般是摊一张旧报纸在地上,报纸上摆上‘样品’。
    卖小米的就放一小把小米,卖花生的放一小把花生。
    当遇到买家,双方达成一致后,卖家才会把货物拿出来。
    李卫东没有‘样品’,只能把矿石机摆在旧报纸上,提着马灯让‘逛街’的人可以看清楚。
    矿石机在民间很少见,更没有在鸽市上出现过。
    很快就引来不少人的围观。
    大家伙都很好奇,却没有出声询问。
    因为按照鸽市上的规矩,买卖双方是不能交谈的。
    李卫东早有准备,扯上天线,打开矿石机。
    很快冰冷的空气中就响起一阵悠扬的音乐。
    鸽市十几年的沉寂被打破了。
    一位头戴毡帽,身穿灰色中山装的中年人忍不住说道:“这,这收音机没有电池也能响?”
    李卫东没有理会他。
    矿石机虽然很小众,总有人懂得的。
    果然,中年人话音刚落,一位鼻梁上架着玳瑁框眼镜,浑身散发着斯文气息的年轻人就说道:“同志,这是矿石机吧?”
    围观民众对不用电池的收音机很感兴趣,纷纷围着年轻人问东问西。
    “矿石机是什么?”
    “没电池也能响?”
    “能收几个台?”
    当听年轻说只能收到一个台时候,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只能收一个台,有什么用?”
    “一个台怎么了?就算是收音机也不能一次播两个电台的节目吧!”
    “就是,矿石机不用电池,这也省了一笔开销。”
    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个中年人,他小声问:“同志,矿石机怎么卖?”
    李卫东没有回答,轻轻扭动按钮,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新电台。
    那位懂行的年轻人,忍不住惊呼:“今天算是小刀捅屁股———开了眼了!同志,你这台矿石机多少钱,我买了!”
    ——这年头广播电台不多,能够接收两个,足够日常之用。
    而且不需要买电池,还要啥自行车啊。
    中年人见有了竞争者,也慌了,伸出三根手指头。
    三十块!每台能净赚二十五块。
    况且这台矿石机只能收两个台,这已经算得上是好价了。
    不过李卫东是知足的人吗?
    不是!
    他伸出了一个巴掌。
    “嘶,小同志,你太黑了,真把矿石机当成收音机卖了?”中年人摇摇头,冲年轻人使眼色:“这玩意没什么用,大家伙都不要买了。”
    好家伙,恶意压价啊!
    李卫东瞪他一眼,伸出一根手指头。
    意思很明显,只有这么一台,爱要不要。
    年轻人本来也想压一下价格,这时也顾不得了,从怀中抽出五张大团结,递了过去。
    也不检查一下,抱着矿石机就跑了。
    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