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三十三章 分田

第三十三章 分田(1/2)

    高澄审视着受征召而来的博陵人崔季舒,内心道:这就是崔季舒?真有够年轻的。
    十七岁的崔季舒站在堂下,气度不卑不亢。
    他听说过许多关于渤海王世子的传言:十岁参与筹划大事,十一岁治理沧州,十二岁主持信都朝政,处理河北大小民事。
    对于这位年幼却极具盛名的世子,崔季舒满怀好奇。
    因此,当出镇沧州的渤海王之弟高琛与高澄一齐向他抛来橄榄枝,崔季舒并没有犹豫。
    高琛又如何比得过渤海王世子的分量。
    高澄回想着早前做的准备,一连考校数个经史问题,崔季舒一一应答得体,偶有妙语,也让高澄不由得为之喝彩。
    “叔正,你在经史之外,可有别的喜好?”
    高澄亲切地称呼崔季舒的表字问道。
    崔季舒答道:
    “仆平日里喜好钻研医术,颇有所得。”
    高澄正想告诉他:学医救不了北魏。
    但转念一想,身边多一个名医,健康也多一份保障。
    于是勉励道:
    “学医好呀,叔正满腹才学,将来得志时高居庙堂,治一国之政;失意时远辟山野,救一地之民。不过医术贵在精研,叔正还需持之以恒。”
    当即命人搜罗各类医书,送至崔季舒府上。
    又笑道:
    “今后还需仰仗叔正辅佐,还望叔正莫要埋怨被我叨扰。”
    “世子信重,季舒铭感五内,士为知己者死,季舒愿为明公驱驰。”
    崔季舒郑重行礼道。
    他一直是个很有眼色的人,否则将来也不会在殴帝三拳与厕所避难之间自由切换。
    尤其是这一声明公,听得高澄身心舒畅。
    高澄赶紧将他扶起,一脸喜意道:
    “我得叔正,如鱼得水。”
    随侍在旁的孙搴看着两人把臂言欢,眼角不自觉地抽了抽,这句如鱼得水很耳熟,若是没有记错的话,当日他面见高澄,一番考校之后,也得了这句夸赞。
    再回头想想,当日杨愔拜见时,高澄依旧是这句如鱼得水。
    孙搴暗自摇头:终究是读少了书,不过也算是不学有术。
    高澄这个身份确实没有正经读过书,穿越之前,高欢一心忙事业,疏于管教,高澄周围又都是鲜卑武人,也没个学习环境。
    穿越之后,更是一心辅佐高欢,哪有时间读书进学。
    高澄将崔季舒从叔父高琛手中抢来,总算出了口恶气。
    当日,他念及缺少人手,于是把目光放在高慎的妻兄,博陵人崔暹身上,不曾想却被叔父截胡。
    高欢将沧州刺史一职交予高琛,又担心他初次任事,难免出现纰漏,于是征召崔暹作为高琛幕僚,协助高琛处理沧州一应事务。
    段荣被召回邺城,既出乎高澄预料,也在情理之中,高欢怎么会任由段荣久镇沧州,在六镇妇孺中施加影响。
    待诛灭尔朱氏后,六镇妇孺在沧州也待不久了,可惜了众人一番努力才在沧州安下家来。
    如今,冀州由高乾等人留守、殷州有李元忠任职、定州让娄昭出镇、沧州有高琛任刺史、瀛州则交给尉景,高欢自己在相州整军备战,六州皆被高欢彻底掌握,其余远在北部的幽、燕、平、营,则依旧由归附有功的官员留任。
    收回心思,高澄又开始为崔季舒的职位犯愁,没办法,草台班子是这样的。
    连高澄自己主政的身份都不清不楚,也没个官职明确。
    最终高澄交由崔季舒自己抉择,一个是在他身边当幕僚,协助他处理田亩分配,一个是入信都为官,向高乾,封隆之等人学习处理政务。
    崔季舒选择留在高澄身边,以备咨询。
    高澄于是留孙搴在邺城主持听望司,自己则与杨愔、崔季舒忙着授田。
    信都事务则交由高乾、封隆之、封子绘等河北士人。
    一来,信都的草台班子确实没多少事情,军务都归高欢在邺城一人而决,民事中最要紧的授田则由高澄自己跟进。
    二来,在信都搭台许久,高澄了解这些人的能力,能够放心的把信都交给他们。
    “世子大恩大德,我等永世不忘。”
    乌泱泱的人群跪倒在高澄面前,他上前将前面几位老者扶起,冲瀛洲流民们喊道:
    “大家快起来吧,为你等分配田亩也是指望大家能够过上好日子,有余力为朝廷输送粮米,诸位无需感恩戴德。”
    高澄面向众人,继续喊话道:
    “今日澄再次重申:男丁和妇人年满十五,均可授田,男丁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若有牛,每头加授三十亩,至多加授四头牛,若在产麻地,男丁授麻田十亩,妇人授五亩,另外男丁授桑田二十亩,桑田可传于后世子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