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六十八章 京畿大都督

第六十八章 京畿大都督(1/2)

    去年三月末尾,韩陵之战爆发后,直至四月份高欢入洛阳,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高欢不费一兵一卒以河北之地鲸吞整个关东。
    这也意味着山东之地属于传檄而定,并非一城一地征伐所得。
    为了安抚人心,高欢不得不以原有地方长官留守旧地,同时为他们加官进爵以表彰归附之功。
    行济州事侯景以济州归降后,被授予南道大行台、济州刺史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对于这种做法所带来的隐患,曾以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身份反抗尔朱氏的高欢可太清楚了。
    这才有了将高澄招来晋阳商议裁撤行台之举。
    高澄核查地方官吏,主持科考意在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吏的控制。
    而高欢裁撤各地行台的行为,就是对地方上层权力机构的打击。
    高欢、高澄父子殊途同归,他们的目的都在于推动高氏集团彻底掌控山东之地。
    “短期内,孤将休戈止兵,在晋阳整编契胡余众,待裁撤行台之时,孤自威慑河北、山西,河南之地就交给阿惠了。”
    高欢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孩儿绝不辜负父王信任。”
    河北相、冀、沧、殷、瀛、定六州早在掌握之中,山西之地又是新近攻占、高欢真正需要面对的只有广阿之战后,据地归附的河北北部幽、燕、平、营四州。
    而高澄则要威慑传檄而定的河南,两者难易相差悬殊,但也是无奈之举。
    山西、河北才是高欢看重的心腹之地,能够保证两地安稳,纵使河南有乱,也能随时领军渡河南下平叛。
    担子揽了下来,高澄也顺势提出要求:
    “请父王选派良将,为孩儿助力。”
    “你要何人但说无妨。”
    考虑到河南形势复杂,南下将领必须与高澄密切配合,高欢不再像上一次自行委派厍狄干领军。
    高澄也想到了这一层,沉思许久后,他直言道:
    “请父王派高敖曹、尧雄、段韶三人随孩儿南下。”
    高欢稍作计算:高敖曹麾下有五千汉军,尧雄与段韶部曲各有三千,加起来也才一万一千人。
    以为是高澄轻视了河南之事,高欢不悦道:
    “阿惠为何如此轻忽?只求区区万人。”
    高澄叫屈道:
    “父王,兵将不再多,而在驱使如臂,儿于军中素无威信,如何敢索要大军,段韶是儿表兄,自小亲近。
    “孩儿留守邺城时,恰逢尧雄镇瀛洲,这才得以相识。
    “而高敖曹更只能寄希望于他能感念孩儿与高季式的情谊,听从调遣。”
    高欢闻言反思:自己是不是把儿子防得太死了?
    “我派亲族大将南下助你如何?”
    高澄当即反对道:
    “亲族长辈追随父王日久,劳苦功高,孩儿年幼,如何能够驱使?”
    高欢这才歇了这份心思,转而又提出一个想法:
    “我授你京畿大都督,你自任命部将、招募兵员,与高敖曹等人合兵三万,镇守京畿。”
    “孩儿愿以京畿大都督一职,助父王统御山东。”
    高澄大喜,拜谢之余,又提了一个要求:
    “孩儿愿向父王再求一人。”
    “何人?”
    “慕容绍宗。”
    高欢闻言异样地看了高澄一眼,说道:
    “慕容绍宗如今并未领军,阿惠为何讨要此人?”
    “韩陵之战时,是父王告诉的孩儿,大败之际,能领军从容而退者,当为良将,父王言语,孩儿始终铭记在心,孩儿只是求一良将辅佐而已。”
    高澄恭谨答道。
    高欢的疑心散去,同意了高澄所请。
    高欢赏慕容绍宗的忠诚,对他却是闲置的安排,究其原因,终究是爱子心切,希望留给高澄施恩,将来委以重用。
    确认高澄并非在打尔朱兆余众的主意,高欢自然不会反对。
    明确南下将领后,高欢又吩咐道:
    “调任各方行台后,为父自会与你去信,你得书信后,再上书天子裁撤行台。”
    高澄当即应诺。
    两父子又仔细商议了一番各方行台的具体调任,高澄这才告退,回府向娄昭君请安。
    这次晋阳一行,收获颇丰,原主十五岁入邺城主政,领左右、京畿大都督一职,掌控军政大权。
    高澄虽然没捞到禁军,却终究比他早了两年掌控京畿兵权。
    洛阳禁军被高欢依旧留在娄昭手中,显然是上了一层保险,唯恐高澄眼高手低,彻底败坏了河南局势。
    京畿军团在尔朱世隆、尔朱度律败亡后早已名存实亡,如今再度组建,任重道远。
    高澄心潮澎湃,这将是由他一手组建的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