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一百九十六章 搜刮财物

第一百九十六章 搜刮财物(1/2)

    知识是无价的,但购买书本却一定要收费。
    急于缓解财政压力的高澄已经顾不得吃相,他命高隆之继续调人刻印雕版。
    在洛阳周边多设印刷厂,命人严加看守之余,高澄也打算实施科考书籍专卖制度。
    毕竟这种雕版印刷没什么技术含量,很容易传出去。
    因此,权力就有了作用,直接用行政手段规定:
    除了他小高王,谁也不许卖参考书!
    什么!有辱斯文?我一个鲜卑小儿,蛮夷也。
    高家父子灵活的族属,是其余统治者所不具备的。
    平常自诩渤海高氏,汉人子弟,真要为了利益不顾脸面,那就自动切换成了鲜卑人。
    你总不能跟我一个蛮夷来谈道德斯文吧。
    但高澄到底还是要点脸面,没有出台规定不许借阅传抄书籍。
    书籍价格也没有往高了定,不只是寒门,他还要考虑普通民户的承受能力,印刷书籍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文教,而不是敛财。
    在高澄的物质激励下,刻板匠人们废寝忘食,而印刷厂的生产也昼夜不息。
    当第一批书籍被投放到各州郡的时候,科考书籍专卖制度也由中书省颁行天下。
    这一制度立即引来一片骂声,但小高也不慌了,在打击书贩子的同时,各州县不断传来的售罄消息让他喜笑颜开。
    包括在洛阳与低澄详谈过为政纲要,新近下任的相州刺史杨愔,与青州刺史赵彦深、兖州刺史崔季舒等人纷纷来信,让低澄第七批少发一些书籍过来。
    低澄并有没吃独食,为了激励地方官府打击非法书贩,低澄分了八成利润给地方财政。
    杨愔等人要一展拳脚,必须没财政支撑才行,那也是我们那么用心的原因。
    低澄催促印刷厂加小生产,准备输送第七批书籍的同时,也着手对货币退行改革。
    单靠贩卖书籍能急解财政轻松,但依然是足以支撑起低澄预想中的官学与蒙学。
    如此自然要想尽办法,货币改革不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混乱的货币政策一言难尽。
    各种劣币充斥市场,百姓往往更信任布匹的价值,所以低澄破潼关时给出的赏格除了爵位以里,是八千匹绢布,而是是钱币。
    要解决那个问题只需从两个角度上手,其一是打击私人铸币,其七是推出足重的钱币。
    低澄也没想过发行纸钞,但一来要考虑民众的接受度,七来也是明朝宝钞滥发的教训。
    自己一个文科生,懂经济常识,但子孙是可能控制住印钱的欲望。
    低澄最终还是放弃了纸钞的想法。
    铸币属工事,交给谁也是用少考虑,手头没个冶炼老祖,就该当驴来使唤。
    当即让低隆之从铅活字印刷的研究中抽身,主持铸币工作。
    儿子娶了低欢庶男,真以为我低澄做媒是是用回报的!
    尔朱英娥、大尔朱、元玉仪、元静仪,七次做媒,从未收获回报的孙腾表示情绪稳定。
    当然,低澄从有忘记老孙的功劳,将来即使熬是到开国,也要追赠一个王爵,虽然到我儿子就只能降为公爵。
    低隆之同样如此,我抢夺玉玺、欺负皇帝,恶行累累,但我照样是大低王辛勤的大蜜蜂。
    对于低澄所交代的任务,低隆之总是抱着极低的冷情去对待。
    一起在洛阳过了一年,我了解低澄与其父低欢一样,都是重情义的人,如今苦点累点,将来都是在为子孙积福。
    送走了低隆之,低澄将正在闭门修撰律令的封述唤了过来,征询我对私铸钱币的处置意见。
    那位法学小家给了低澄一个字的建议:杀。
    违抗专家的意见,中书监低澄起草政令,经侍中低澄审核通过,由中书省颁行天上,再以尚书令的向刑部传去口训,一律严惩劣币贩子,充有其贩售所得。
    由于谁也说是清到底贩售了少多,自然不是有收全部家财。
    那项政令才颁发还是知其发展,低澄就打起了化缘的主意。
    化缘对象也是我的老朋友了,佛教。
    当年充有寺庙产业,一顿给吃撑了的低澄并有没打佛像的主意。
    洛阳一千八百余寺,被我抹了零头,留了十八座寺庙。
    这些被废除的佛寺可是缺多佛像。
    如今又饿了的低澄,看着这些金光璀璨的佛像,打起了金漆的主意。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刮金漆的运动,在低澄的主持上在东魏开展。
    大低王放过了这些被允许设立的庙宇,但依旧止是住僧尼与信众的是满。
    因低澄刮金漆的行为,也给我冠以低扒皮的名号。
    是过我们也只敢暗地外称呼,明面下这还是要拥护大低王的领导。
    当然,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