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二百三十二章 弃职赴考

第二百三十二章 弃职赴考(1/2)

    阳春三月,万物光辉,广州刺史高敖曹却心烦意乱。
    作为少数几个镇守腹地的大将,终日饮酒打猎的他,将政务抛给幕僚处理,原本好不快活。
    但这样的舒适日子到今天戛然而止,自己在政事上最为倚重的年轻人居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
    “彦通代掌一州之政,位尊权重日后我自会举贤于中央,又何须赴那劳什子科举,与人争夺。”
    高敖曹还想再劝,但眼前的年轻人却坚持道:
    “大将军开科举,广求天下贤才,何以言无用,赡去意已决,还请府主恩许。”
    年轻人名叫崔赡,字彦通,他知道高敖曹是个直脾气,不能拐弯抹角,因此径直与他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年头,想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幕僚不容易。
    至少高敖曹是这么觉得的,自打高澄从他手中要走了陈元康,高昂幕府主薄多有更迭,直至后来找到了时年15岁的崔赡,才算是弥补了陈元康的缺失。
    崔赡出身清河崔氏,求学于名儒颍川人荀济,就是那个伙同元善见谋大事,面对高澄责问,高呼‘奉诏诛高澄,何意反!’最终在东市被bbq的老儒士。
    崔赡虽年少,但才学为世人所称道,前中书监李神俊就曾与高澄主薄邢邵赞叹说:
    ‘昨见崔甗儿,便为后生第一。’
    只不过等高澄听说后,崔赡已经被高敖曹抢先一步,征入幕府。
    小高王到底还是要点脸,没有再去喊一声三叔祖将人要过来。
    但崔赡却像一个急嫁的小媳妇,自己请辞,非要赶赴科考。
    崔赡的坚持不是没有缘由,他主持广州政事,能够从一份份来自中央关于科举的文件中,读懂高澄对科举的重视。
    继续在高敖曹府中做一主薄,日后确实自有富贵,凭他的年纪与能力,一州刺史甚至入职中枢不在话下。
    但偏偏中央颁布了一条政令:太昌八年京试后,以白身获得官位者,及地方僚属,非进士不能入职中枢。
    逼得崔赡不得不放弃即将到手的前程。
    无心政事,只知道喝酒打猎的高敖曹又怎会知道这样一条规定。
    “既如此,彦通何不就在广州参考?”
    高敖曹没有强留崔赡,却还是疑惑道。
    崔赡不由苦笑,自己这位恩主在行政上还真是‘无为而治’,他不得不解释道:
    “大将军有令,科考需返原籍。”
    高敖曹恍然,赠予崔赡许多财物,答谢他这几年的辅佐,慷慨放行。
    可关上门,高敖曹却埋怨起了高澄在洛阳胡搞瞎搞,弄什么科举制,把气发泄一通后,又唤来一名幕僚要他写信代自己向高澄诉苦,索要人才。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崔赡入职中枢官居宰辅的抱负,更多人还是愿意留在高昂幕府,受他举荐为官,而不是与人争抢科举这条独木桥。
    只是这样的人,也别指望有太大的才干。
    察举制虽废,但出于特殊原因,府主举荐幕僚的惯例得以留存。
    崔赡乘坐马车正在归乡途中,无论如何都能赶上河北定州清河郡那一场县试,至于赶路耽搁了温习这种事……县试而已,崔赡想的不只是通过县试,他的目标更在明年三月的京试经典科。
    科举五科,以经典最贵,与崔赡一般,准备投身经典科的,还有北海剧县人(山东寿光)王晞。
    王晞字叔朗,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后,亡父王云与其母崔氏共生育九子,各个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世人称为王氏九龙。
    27岁的王晞至今仍是白身,他并非没有晋身的途径,实际上,早在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二哥王晖出使南梁的时候就为17岁的王晞求了官身。
    只不过王晞为了在家奉养老母,拒而不受。
    如今崔氏亡故,王晞也终于有了谋事的打算。
    王晞眼前有一条坦途,可以走高澄主薄邢邵的路子,没错,又是他。
    地方僚佐与白身,非进士不能入职中枢,特意点名地方僚属,自然就不包含晋阳与洛阳两个中央,即高欢、高澄父子俩的幕僚。
    邢邵与王氏兄弟的关系还要从王晞长兄王昕说起。
    13年前,六镇在河北发动第二次起义,邢邵与王昕同在光州东莱郡(山东莱州)避祸。
    邢邵堂兄,幽州主薄邢杲在青州聚众起义。
    东莱郡兵得到消息便要捉拿邢邵,是肥胖的王昕蔽伏在邢邵身上,高呼‘欲执邢子才,当先杀我’,才将邢邵救下。
    王昕与二弟王晖入朝为官后,邢邵还在隐居,故而将诸弟托由邢邵照顾。
    诸弟之中,邢邵最喜王晞的才华,受招至高澄幕府后,知其立志奉养老母,未曾向高澄举荐。
    其实,高澄也无需由他来向自己举荐王晞。
    乾明之变主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