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二百三十四章 初入科场

第二百三十四章 初入科场(1/2)

    萧衍早年间励精图治,设五经馆,为寒士晋身开辟了一条通道,但改变不了他骨子里的门第之见。
    最直观的例子体现在侯景降梁以后,因妻儿身陷东魏,于是向萧衍请婚于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萧衍对此的答复是‘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也许是瞧不起侯景归降时,10万大军已经被慕容绍宗打得只剩800残兵。
    萧衍居然明晃晃地打脸,直言王谢高门不是他侯景能够攀附的,要找媳妇就往吴郡朱氏与吴郡张氏门第以下去找。
    不曾想,侯景在高澄的离间计下,决心再叛,在寿阳以800残兵为骨干,临时扩充至8000人,凭着这么一支小高王看不上眼的新军渡江,最终葬送整个南朝。
    然而,以侯景为例,只是要说明,当东西两魏为了改变士族子弟无论贤愚都能为官的局面,而推行科举,提高为官门槛的时候。
    萧衍为何还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任由士族把持选官标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东西两魏锐意进取,原地踏步的萧梁已然注定结局。
    时间在关东、关西两地官员忙碌,以及南梁官员歌舞升平中悄然而过。
    三月底,开科举。
    相州州郡兵王阿井又一次被征调入考场,维护纪律。
    自高澄在邺城举办第一次官吏,或者说吏员录用考试以后,时隔六七年,再逢盛会。
    考试前一天,相州各县人群熙攘,而邺县考生,也早就填满了邺城大小旅社。
    高澄灭佛后,仅有的几家佛寺,都不得不在庙门外挂上客满的牌子,真容不下再来借宿的考生。
    这一次考试三教九流,除了罪犯,什么人都有,经典科以士族子弟为主,寒门子弟难以争夺。
    而其余四科的情况,同样让人瞠目结舌。
    高澄为求贤,并不禁止官吏弃职再考,弃职的人多了,相应的增加州试录取人数便是。
    县试与州试相隔近六个月,足够他协调。
    正因为这一政策,导致当年高澄所录小吏,大多都决定弃职再考。
    那次考试录用近五万人(《北齐书》、《北史》都明确记载了确实是五万官吏。),大部分都是小吏,这也造就了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对于白身之人来说,难度更甚于经典科。
    倒不是因为会有同僚帮助这群弃职之人舞弊。
    而是六七年前的那场考试本就是面向广大寒门,士族子弟看不上那种职位。
    当年这群人本就是寒门子弟中的佼佼者,又经过六七年的政务锻炼,比如做狱吏的,对律法烂熟于心;干税吏的,常年与算术打交道等等。
    自打朝廷将科举具体事项昭告天下,有志于在官场有所作为之人,弃职专心备考。
    有他们竞争,至少六七年前那帮一同参考的失败者,希望渺茫。
    高澄对这种现象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坚持了这一决定。
    科举注重公平,指的是大家靠才学上位。
    高澄要的就是有能力之人,考进士当官,能力差点的,考举人做吏,没能力的走开。
    而不是所谓政治正确的buff加身:哦,他出身寒门,那么能力差点没关系。
    县试当天,戍卒王阿井看着鱼贯入场的各科考生,心中难免焦虑:
    ‘我家公允真的能从这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吗?’
    王公允年纪还小,刚入蒙学不满一年,离参加科考还早得很。
    不过对于未来,王公允已经有了打算,他告诉父亲王阿井,决心学习算术,将来报考算术科。
    万一不能中举、中进士,将来凭着算术的本事,也能给人做个账房。
    正当王阿井在为儿子将来所面临的竞争压力犯愁的时候,一名年轻人已经坐到了他所监管的位子上。
    年轻人嘴里不住地念叨着:
    “斯文扫地、斯文扫地……”
    显然进门前是经过了一次彻彻底底的搜身,似乎连隐私处也没放过。
    ‘看来这小子没参加过当年那场考试。’
    王阿井心道。
    那年轻人见时候还早,周围空荡荡的,抬头就与王阿井搭话,想要凑近乎:
    “兄台也是邺县人?敢问姓名,在下李……”
    话未说完却被王阿井冷冷打断道:
    “考生于考院禁止言语,有再犯,当场取消资格。”
    考前无论是军中将官、还是邺县县令,甚至相州刺史杨愔都与他们这群监考士卒强调纪律,有协助舞弊者,追缴过往军饷,不再享受包括免税、发饷等权利,子孙三代不许参考等。
    这都是高澄所发布的防止舞弊条例之一。
    对于舞弊者处罚更重,不止终身禁考、子孙三代不许参考,更要发配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