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二百三十八章 西魏八柱国

第二百三十八章 西魏八柱国(1/2)

    太昌七年(538年),六月十七,洛阳明光殿。
    元善见百无聊赖的坐在天子宝座上,今天的朝议是高隆之的独角戏,就连进献新律的封述也只能旁观他的表演。
    高隆之对新律大吹大擂的同时,更是三句不离高澄,不厌其烦地向众人强调大将军高澄在修律过程中起到地指导性作用。
    “陛下,既然新律著于太昌年间,臣请遵循旧例,以《太昌律》为名。”
    正当所有人以为这场朝议将平淡无奇收场的时候,高隆之一句话犹如平地惊雷,满殿朝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连元善见也是神色诧异。
    也怪不得大伙惊讶,有大将军五铢钱的先例在,众人都默认新律又要被称作《大将军律》。
    毕竟高澄揽功时的吃相,也确实难看。
    当然,不管叫什么名字,都不会改变新律推行全国的结果。
    太昌三年(534年),高澄免去封述御史之职,命其钻研律法。
    太昌六年(537年),三月十六,封述苦读三年后,经过高澄考校,受命主持编纂新律。
    太昌七年(538年),六月,封述献新律12篇共计949条。
    这部《太昌律》,高澄酝酿了足足四年,然而宇文泰拜读后对这部律法大为赞许,只花了几天时间,由文法吏按照他的心意,稍作修改,便也成了西魏律令。
    西魏天子元宝炬年号大统,因而称为《大统律》。
    消息传回关东,高澄愤恼之余,也无可奈何。
    科学技术可以保密,但律法你若是藏着掩着,那不成了不教而诛了么,既然是要广为人知,又如何能够遮蔽宇文泰的耳目。
    一个有才能、有见识,却又能够放下身段,学习他人长处的对手,着实难缠。
    若非两方实力差距过大,只怕高澄真要与宇文泰相爱相杀一辈子,最后靠着年轻,熬死对方。
    不过宇文泰也不只有抄袭的本事,去年沙苑大胜,为了酬功,西魏天子元宝炬授予宇文泰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
    受迫于东魏带来的巨大压力,宇文泰随即针对军队统辖系统进行改革。
    他扩充脱产战兵8000人,将合计48000人的西魏战兵划为六军,每一军8000人,由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分别统率。
    同时宇文泰在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制,立八柱国,除自己与六军统帅以外,再加一个并无实权,只是挂名的广陵王元欣。
    六军统帅之下,各有两名大将军,分别领兵4000人,大将军麾下又有两名开府,分别领兵2000人,开府又有两名仪同,各领兵1000人。
    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四十八仪同这一统辖系统脉络清晰,相较于同时期的东魏、南梁,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身处洛阳的高澄对此视若无睹,一来,东魏战兵主力远在晋阳,不归他的管辖。
    其次,适合西魏的军事制度不一定适合东魏。
    无论高欢、高澄都不可能在效仿西魏,在士兵和军官的关系上,保持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将二十万并州胡分派给诸将。
    说到底,西魏四万八千人的主力部队本就并非宇文泰一人所有,他的上位也只是贺拔岳意外身死,受众人推举,相当于是一个创业团体推选出来的领头人。
    否则也不至于等到沙苑大胜,宇文泰才收获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西魏名正言顺的最高军事统帅。
    高澄关注的并不是西魏的统辖系统,而是宇文泰扩军8000人的举动。
    关西如今依旧艰难,不只是窦泰、厍狄干在春耕时践踏渭北,更是由于大旱过后,人口的缺失并没有得到补充。
    在这样的处境下,宇文泰依旧咬牙扩充脱产战兵,这表明哪怕他抄袭高澄各项政令,在关西推动改革,都只是在将士休整时,顺手为之。
    他的重心依旧在军事层面,而非休养生息,各谋发展。
    在姜维与费祎之间,他选择做姜维,因而西魏百姓的税负负担远高于东魏,毕竟就这么点人口,不止要维持四万八千人的脱产战兵,以及各地州郡兵,还受高澄恶性竞争的影响,需要为士卒发饷。
    财政压力并不比西征大败时的东魏轻。
    不过在民生层面,宇文泰并非没有建树,大行台左丞苏绰进献计帐与户籍之法,即预定次年徭役概数,以求赋役的征发较为合理。
    宇文泰如获至宝,下令在关西之地推广,并且再次强调,凡不通《六条诏书》与计帐之法者,都不能为官。
    高澄依据东魏的实际情况,对西魏计帐与户籍之法做出调整,交由户部左户曹具体负责管理,以幕僚卢询祖出任左户曹郎中。
    这也是他对范阳卢氏在幽州积极配合高乾治理的回报。
    高乾领家仆数千上任幽州刺史,他吸取二弟高慎在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