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31章 分田征兵

第31章 分田征兵(1/2)

    五月十八日一大早。
    宛平县徐家村。
    徐家村全村田地,都是高阳郡王的永业田。
    这边全村人都是帮朱高煦种地的,当地算是王庄。
    朱高煦一共有三万六千亩田,基本都在北平西南附近,主要集中在宛平县和良乡县。
    仅徐家村这边,大概有两千多亩。
    平时有王府官员或宦官管理,郡王府以前一直是侯海在干这些事。
    徐家村全村有一百十八户,平均每户大概是分到十几亩左右,主要是看每户的丁是多少。
    丁在明朝,是指成年男子(20岁)。
    口是指成年女子(15岁)。
    丁越多,家里种的田就越多。
    明朝统计全国人口时,大都时候都以丁计,而不是以户计。
    朱高煦喜欢练兵,以前也少住北平城,所以他把徐家村王庄西侧的玉河边上,玉泉山以南,修建了一个临时的军营。
    天气好的时候,春秋之际,他都会带着王府仪卫司三个百人队来练兵。
    今天上午辰时过后,就有大量的当地百姓往这边集合,因为前两天王府来人,诏令附近佃户,每户出一丁,去军营开会。
    大伙虽然疑惑,但主子有令,也只能纷纷前来。
    此次召集,由徐家村,玉河村,石景山村,三村佃户共三百六十三户。
    这些全是帮王庄种田的佃户,有的都是太祖时代,从四面八方被移居来的,他们被编制之后,统一由王府管理,地方官府几乎管不到。
    像这样的佃户,大明到处都是,遇到好的藩王,佃户们日子好过点,遇到不好的,就和奴隶没区别,被打死也没人管,还无处逃。
    人群稀稀落落的从各村赶来,大概一直到辰时未,才全部来齐。
    侯海和陈文,宋猛,周虎等人都在,三个百户王斌、韦达、盛坚他们也在,现场还有一些新人,都是从寨子里来的陈文的人。
    侯海和钟显,还有两个小太监和两吏员一直在边上点名。
    他们点名的方式有点麻烦,边上有名册,有人到了就报一下,我是某里某甲某谁。
    明朝是里甲制,最开始每110户为一里,农村是由丁粮最多的10户任里长,其余100户为甲首。
    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后来在洪武二十四年又改进过一次,开始考虑区域完整性,有了‘都’这个概念。
    一都为600户,分五里。
    王府的佃户编制和农村差不多,但主要是按每个村的户数来编。
    朱高煦站在侯海边上听了会,怎么感觉好多里长。
    不是一里有110户吗?按他的理解,应该只有一个里长,其余的都是甲长才是。
    等点名完毕后,他便对侯海道:“以后本王佃户要重新编制。”
    “每村选一个村长,由原先的十个里长,按丁粮数轮流担任,两年一期,干的好的,可以连任。”
    “村长统管全村事务,主要向你和和钟显负责。”
    “里长们都归村长管。”
    侯海若有所思,然后马上点了点头。
    “还有,以后召集开会,由里长负责带好各里的人,不要这么闹哄哄一起涌上来,各里长向村长报告应到多少人,有谁没来,村长记好了,直接向你们汇报。”
    几百人刚刚报名就报了好一会,现场还真是乱。
    “是。”侯海和钟显赶紧道。
    陈文在边上眼睛微亮,刚刚乱哄哄的场面的确不好看,朱高煦一开口,就找到了处理的方式。
    接着朱高煦又下令,所有人按村站好,再按各里站好。
    人群又混乱了好一会,才各自找到自己村和里,很多里长都在大叫自己里的人。
    等全部站到位后,朱高煦下令都坐下。
    大伙听到坐下还是很高兴,纷纷坐在地上。
    此时韦达来到前面,因为他喉咙挺大的,说话也大声。
    他来到前面,站在高处,扯着喉咙大喊:“高阳郡王府要招募青壮家丁,经训练后,用来经商押运货物,粮食,剿灭匪兵。”
    “只招两百丁。”
    “愿意报名,并入选者,由王府供吃喝,每丁先分五亩永业田,每干满一年,家中其余田租少一成,最多---少四成。”
    “干满五年,家中所有田都归各户所有,以后年交一成。”
    众人听了第一遍还没听懂,接着韦达又叫了一遍。
    然后有人上前向他们解释,慢慢现场就喧闹起来,不对,是炸锅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