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走进不科学 > 第二百五十九章 见证奇迹吧!(下)

第二百五十九章 见证奇迹吧!(下)(3/4)

热门推荐:
对立的平行墙面之间。

    一个空间有三组对立的平行墙面,也就是你的前后、左右和上下。

    它的实质就是空间的共振现象,综合方程为y=y1+y2=2Acos2π(x/λ)cos2π(t/T)。

    从这个方程不难看出。

    驻波的节距等于n倍的半波长,所以只要知道节距就能计算出原本的波长。

    那么这样一来,验证电磁波的问题便可以归结到另一个新环节了:

    怎么确定节距?

    在1887年,赫兹用一个精妙的设计给出了答案:

    他先是同样安排了一间密室,随后设计出了一个由电波环原理组成的检波器,用检波器来对驻波进行了检测。

    这个检波器不会显示数字,但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发出火花:

    波这玩意有波峰和波谷,检波器在波峰和波谷的时候火焰最亮,在波峰与波谷之间的0值时没有火焰。

    由此测算自己所站的位置,就可以得出驻波的节距。

    当然了。

    赫兹的检波器比较原始,灵敏度很低,所以徐云这次在检波器上进行了一些改造:

    他制作了一个铁屑检波器。

    在光电效应没有发生的时候,铁屑是松散分布的。

    整个检波器就相当于断路,电表就不会显示电流。

    而一旦检测到电磁波。

    铁屑就会活动起来,聚集成一团,起到导体的作用,激活电压表。

    越靠近波峰或者波谷,铁屑凝聚的就越多,电表上的数值也会越大。

    这样一来,比起肉眼观测无疑是要清晰且精确的多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是物理这门学科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有些时候你并不需要什么精确到飞米纳米尺度的设备,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像徐云当年在学校里的时候,有个实验需要模拟蛛丝的震荡,但一时间又找不到震荡周期合适的设备。

    结果有个女汉子当场掏出了按X棒和护X宝,隔着海绵垫完美模拟出了需要的周期数据。

    那事儿一度成为了科大的传说,后来徐云他们同学会的时候都还提起过。

    当然了。

    徐云他们一直有件事没和那个妹子说清楚——后来大家想了想,其实用剃须刀也是差不多的......

    咳咳,言归正传。

    思路已经明晰,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徐云让发生器保持启动状态,将威廉·惠威尔准备好的几个检波器分法给了众人,对驻波展开了检测。

    “这里电压表为0,是个零值点!”

    “1.7V....还有比我更大的吗?”

    “......应该没有了,1.7看来就是波峰和波谷的位置。”

    “1.5...1.6....1.7,找到了,我这里是个峰值区域!”

    一众大佬的声音在屋内此起彼伏,很快,几个驻波的节距就被检测了出来。

    “0.26米.....”

    看着统计对照后的数值,法拉第摸了摸下巴:

    “驻波相消的两点间距离是是半波长,也就是nλ/2,那么如此计算,电磁波的波长就是......”

    “6.5×10^-7m?”

    徐云点了点头。

    光电效应的主要谱线其实有两条,一是6.5×10-7m,另一条则是4.8×10-7m。

    这些尺度在经过驻波的放大后,很轻松就能在宏观世界中测量出来。

    换而言之......

    徐云真的‘捕捉’到了电磁波!

    看着纸上的数值,又看了眼手中的检波器。

    法拉第在震撼叹服的同时,心中也不由有些唏嘘颓废:

    虽然早已知道无法与肥鱼先生相比,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料到,自己与肥鱼先生的差距竟然会如此之大......

    这个肥鱼先生随手设计的实验,恐怕就足够现场众人回味一生了。

    更别提按照徐云的说法。

    这还只是肥鱼先生设计出的实验之一呢。

    不愧是能和牛顿爵士并列的人物啊......

    总而言之。

    事情到了这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这年头赫兹还没有提出频率单位...也就是赫兹的概念。

    但频谱这玩意儿早在小牛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只是定义上还是比较靠近‘周期’而已。

    徐云设计的这个发生器相当与一个震荡偶极子,在发生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