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走进不科学 > 第二百九十四章 阴极,阴极!

第二百九十四章 阴极,阴极!(3/4)

热门推荐:
会比较有冲击力。

    但如今看到这排列分明的六块区域,他的心中依旧遏制不住的冒出了一股复杂的情绪。

    在12年前,他真的以为辉光管中只有一块法拉第暗区而已......

    他就像一位鱼汛期丰收的渔民,在某片滩涂抓到了一条鳗鱼。

    他大致能猜到那个方向的海里或许能找到更多的鳗鱼,但他却看上了另一个方向的墨鱼群,于是放弃了这里。

    没想到随着精度的提高,别说光线之后的‘深海’了。

    连法拉第暗区这块原先被他以为‘仅此而已’的滩涂附近,实际上都埋藏着一头头的野生大黄花鱼.....

    而另一边。

    看着疯狂记录着现象的法拉第等人,徐云的表情则依旧相对淡定。

    他在后世不止一次的做过辉光实验,对于现象本身其实依旧见怪不怪了。

    而且实际上。

    辉光放电过程中出现的区域不是六块,而是七块...或者说八块。。

    其中第一块叫做阿斯顿暗区,它是阴极前面的很薄的一层暗区。

    在原本历史中。

    它要到1968年的时候,才会由F.W.阿斯顿于实验中发现。

    在这块区域中,电子刚刚离开阴极,飞行距离尚短。

    它们从电场得到的能量不足以激发气体原子,因此没有发光。

    紧靠着阿斯顿暗区的则是阴极辉区。

    由于电子通过阿斯顿暗区后已具有足以激发原子的能量,因此在阴极辉区恢复为基态时,这片区域就发光。

    后面则分别是克鲁克斯暗区、负辉区、法拉第区域以及正辉柱区。

    至于最后一块没被法拉第发现的区域嘛.....

    它其实是两个小区间的统称,叫做阳极辉区和阳极暗区。

    这两个小区域形成的条件要求比较高,只有在阳极支取的电流大于等离子区能正常提供的电流时才出现。

    因此它们在放电现象中,一般都不会被视作常见区域。

    而在以上所有的区域中,最重要的是正辉柱区。

    这块区域中的电子、离子浓度约10^15~10^16个/m3,且两者的浓度相等,因此称为等离子体。

    实际上。

    这部分区域对于辉光现象本身而言可有可无,在短的放电管中,正柱区甚至会消失。

    但在衍生领域,这玩意儿却骚的不行:

    近代微电子技术中的等离子体涂覆、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物理,核聚变、等离子体推进、电磁流体发电等尖端科学技术全都和它有关系......

    同时这些技术和正辉柱区的关联不是那种稍微沾边的边角毛,而是实打实的基础研究支撑之一。

    当然了。

    目前的法拉第等人还不知道这些区域在今后会造成何等大的影响——他们甚至连第七块区域都没被发现呢。

    受时代视野的影响。

    他们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些什么,又让这个时代一百多年后的高考难了多少分......

    记录好相关数据后。

    法拉第、高斯和韦伯三人,便就地讨论分析起了现象。

    只见韦伯的目光紧紧盯着真空管,这位物理学史知名的倒霉蛋之一此时展露出了他敏锐的判断力:

    “第一块暗区要比第三块暗区黑上许多...比法拉第暗区...还是要黯淡不少。”

    “但这一带明显被施加了电动势,也就是说硬件设备、‘场’的强度都是一致的。”

    “那么出现暗区的原因,恐怕就剩下了一个......”

    说到这里。

    韦伯不由抬起头,与法拉第、高斯对视一眼,异口同声的说道:

    “能量!”

    一旁的徐云闻言,目光微不可查的一凝。

    辉光放电中会出现暗区的核心原因就是激发较小——如果抛开阴极暗区这个特例,其他三个暗区都可以说不怎么发生电离。

    而这些带电粒子之所以未激发,就是因为电子的能量很低。

    就像八支八支半一样,撞击的那段区域是亮区,出来蓄力的那段便是暗区。

    虽然能量和微粒激发之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

    但以现如今的科学认知,韦伯等人能想到能量这个层面,说实话确实很了不起了。

    当然了。

    除了韦伯等人本身的能力外,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小牛:

    正是因为他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雏形理论,才会让韦伯这些后人能够更加自由的去进行猜想。

    随后法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