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走进不科学 > 第四百六十七章 发布会结束(下)

第四百六十七章 发布会结束(下)(3/4)

热门推荐:
不是在激动个人的荣誉得失,而是在为华夏物理学界欣喜。

    今日之后。

    华夏高能物理界,终于拥有了粒子领域的定义权。

    更关键的是.....

    这是一场面向全国人民的发布会。

    虽然同样是99.9999%的观众可能看不懂具体过程,但他们却可以清楚一件事:

    这次发布会史无前例的成功了,在外国老们面前狠狠的秀了一波存在感。

    这对于民族自信心的激励作用是空前的,这属于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收获。

    甚至在潘院士的心底,还有一道小火苗在微微跳动:

    有没有可能一种可能,今天...就是华夏物理学界的腾飞之始呢?

    这个念头实在是有些吓人与大胆,甚至要超过了所谓的意淫范畴,以至于潘院士都只是浅触辄止。

    但另一方面。

    他的感性思维却一直在心中低语:

    万一呢?

    万一真的是这样呢?

    那该多美啊......

    在潘院士缥缈的目光中,现场的掌声再次归于平静。

    见此情形。

    潘院士便暂时将各种想法抛到了脑后。

    只见他假意整理了几下面前的稿件,实则借机迅速调整好了心态,继续开口道:

    “当然了,目前这两颗新粒子尚未被正式命名,相关的其他属性还需更深入的检测。”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科院方面也会保持与方面的联络,将相关消息各位可以关注公众号‘新手钓鱼人’,以及抖音号‘无名小扑街’。”

    “而到了眼下这个阶段,我们的发布会也差不多到了终章了。”

    听到潘院士这番话。

    现场再次一静,直播间内的弹幕也少了一大截。

    偌大的发布会主会场,只剩下了潘院士的声音在室内回荡:

    “说实话,在这场发布会开始之前,我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同行、有媒体、也有大众舆论。”

    “许多人一听说‘华夏科学院’这个主办方,就认为我们绝不可能发现暗物质。”

    “但大众并不了解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间,华夏物理学界其实产出过许多优秀的成果。”

    “比如王贻芳院士,比如薛其坤院士,比如罗俊院士、冯波教授等等.....”

    潘院士说话之间。

    镜头也转向了台下的几位华夏物理学家。

    第一位被镜头锁定的是王贻芳院士,此时的他面色一如既往的严肃。

    他的成就无需多言。

    他的右手边则是薛其坤院士,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者。

    虽然如今薛其坤院士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位置上有些争议,很多人认为本土情怀浓厚的薛其坤院士有点“土”,和南科大追求国际化的气质不符。

    但这属于人事方面的问题。

    在学术成就上,他依旧是国内距离诺奖最近的一人。

    接着画面再次一转,给到了他们身后一排的罗俊院士。

    众所周知。

    万有引力常数G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值,它在课本上近似于6.67×10-^11 N·m2/kg2。

    但在微观粒子的计算中,这个数值的精度要求却极高。

    可以这样说。

    每次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度提升,都是一次粒子物理的革新。

    从人类发现微观世界后,G在数据上的精度虽然一直在被优化,也就是可能今天是0.352,明天变成了0.351。

    但在在“量级”这个概念上,G只被优化过七次。

    其中最近的一次量级优化,正是出自罗俊院士之手。

    他在2018年采用精密扭秤周期法测量了万有引力常数G,将目前国际上光子静止质量的上限提高了一个多数量级,两次被国际基本粒子数据组收录,至今都是国际第一。

    虽然与薛其坤院士有点类似。

    罗俊院士在中山大学担任校长的时候评价不佳,在卸任的时候可以说有些落寞甚至人人喊打,并且在一些校内政策上确实有所不当。

    但依旧是那句话:

    一个人的人事管理能力,和他的学术研究水平是无关的。

    在物理贡献这块,罗俊院士依旧可以稳居华夏理论物理界前三。

    接着镜头再次转动。

    将冯波、徐湛、何颂等教授的身影录入到了屏幕上。

    或许绝大部分观众在看到这些学者的时候都只会一扫而过。

    但在目前千万级的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