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天!生死不知,在何方?
在这里……
这里距离a市两百多公里,那条湍急的大河流经此处,河水依旧湍急,河岸两边没有了都市的繁华,替代的是葱郁翠竹和泛黄的竹叶,一个黑色物体从河流上游漂浮而下,在拐弯处被一块大石所拦下。
此刻是下午时分,天空下着雨,层层雨帘淅沥沥击打着河面。
亦不知多久,浸泡水中被大石拦下的他,发白的手指动了一下,接着似以他的意志力,一点一点沿着这块大石朝岸上爬去。从远处看,犹如一个黑漆漆的水怪用尽了毕生力气,努力往岸上爬。
岸上不远处有一个草垛,两个和尚正在躲雨。
“师父,那是什么?”年轻的和尚从草垛下面站起了身来,望向前方河边蠕动着的那个黑东西。
密集地雨滴打在他的身上,冲刷着他背上那鲜红的血迹,一点一点爬上岸的他,整个人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施主,施主……”两个和尚在大雨中跑来,将他翻了过来。
就是这一翻,年轻和尚看清他的容颜,目光睁大,惊得脱口而出:“……玄相师弟。”
身旁的老和尚,一言不发,就这么盯着眼前翻过来平躺着的他,慈眉善目念了一句佛号:阿弥陀佛。
也是在这一声佛号中,他虚弱且恍惚的目光逐渐闭合上了。
大雨中,年轻和尚背着他前行,老和尚手持一串佛珠跟在后面。
他们要去往两里外的雾霞山,哪儿有座大悲寺,若不是下雨,这两个和尚早已到了大悲寺。也许是缘分吧,这场雨让他们遇见了聂天。俗话说,天雨不浇无根树,佛法只渡有缘人。
时间一晃,两日后。
雾霞山。
距离a市两百多公里,距离h市两千公里。
雾霞山海拔不高,但常年雾气环绕,在这雾霞山上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庙:大悲寺。
大悲寺为佛教的著名古刹。
相传唐代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拜,往返旅途劳顿。为此,李世民为母尽孝,仿照终南山南五台,就近修建了一座寺庙,由于是仿照南五台修建,所以唤名西五台。
西五台,传到宋代又因重建寺庙,改名为安庆寺;后来到明朝洪武年间,又遇重修,再次更名为云居寺;流传千余年后,历经战火的洗礼,这座从唐朝时期,历经几次改名的西五台,到了现如今,已唤名大悲寺。是著名佛教圣地。
宏伟的大悲寺庄严肃穆,殿宇庙堂层层叠叠。红墙琉璃瓦间,众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这里只有女香客,看不见任何一位男香客,因为这是尼姑庵。
在香火鼎盛的大悲寺内外,众比丘尼(尼姑)结队来去,她们身着僧衣,僧衣分浅灰色、深灰色、深褐色、大黄色,以及两种颜色的袈裟,生褐色和红色。这些比丘尼有的在晾晒衣服,有的在后山种菜,还有的在打扫寺院内外。
看来晨钟诵经时间已过,否则这些比丘尼不会有时间晾晒衣服或种菜等。
穿过一条又一条走廊,过了一道又一道拱形院门,出现了一个有一笼青竹的清雅小院。
这个小院很安静。
房门开着,屋内摆设简单,一张供桌,供桌下方有个黄颜色蒲团,供桌上方挂着一幅手持净瓶的观音大士像,供桌上还有一个铜炉,里面燃烧着香,正飘起缕缕轻烟。除此之外,在一边还有一张禅床。
此刻禅床上躺着一个光着上身的男人,挂着吊瓶。
这男人身体硕长,被子盖在他身上,露出上半身,平躺在床上,犹如挺尸一般。只是他光着的上身缠着绷带。在一细看,他干净光洁的面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峻,那浓密的长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一头长发压在脑后,正是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的聂天。
“阿弥陀佛。”
一声佛号在这屋内响起。
是一个老和尚站在这张禅床前。
这老和尚穿着一件咖啡色僧衣,从花白胡须,和脸上被岁月用刻刀刻下印记来看,很老很老了,老态龙钟,慈眉善目,手里拿着一串念珠。
在这老和尚身边跟着一个年轻的和尚,这年轻和尚穿着青灰色僧衣,面容稍黑,阳光晒的,看上去三十出头,双手合十于胸前。
除了这两个和尚,在一旁还站着一个老尼姑,年纪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这尼姑身穿黄色僧衣,身披红色架势,手里拿着一串佛珠。她是这寺里的方丈,一清师太。
三个佛门中人,站着禅床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