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五一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 一

第六五一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 一(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素。
    理论上,朝廷缺钱了,也可以加税。
    但大顺有明末ptsd,所以对理论上百姓负担不至于完全承受不起的“辽饷”、“练饷”、“剿饷”可谓是“记忆犹新”。
    太明白这种加税,一旦弄下去会变成什么样了。
    英国可以收窗户税,大顺要是收窗户税能直接收出来一波大起义,上面收200万两,下面敢收出来2000万两。
    所以,这种理论上的事,大顺不敢用。
    既如此,加税不行、国债不能,那就只能保持盐政不变。
    然而,伴随着松江府的商业崛起,皇帝的养猪政策,以及巨额的海外贸易,让皇帝看到了一个新的、可替代的“紧急财政”来源。
    这里面,就有一个“盐政改革”一直没有实行的重要因素:
    大臣们提出的盐政改革方案,所有方案,都能保证一件事:盐税不会比之前少。
    但所有方案,都没解决一个问题: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改盐引为盐票,不再垄断,那么紧急财政需求谁来出?
    看似盐商每年报效的也不是很多,平均下来,一年一二百万?
    但关键就在于这个“紧急”、“平均”的区别。
    今年无灾、不打仗,也用不着盐商报效,财政基本不缺钱。
    一旦今年大灾,打仗,才需要报效捐献。
    崇祯十三年的500万两白银,及得上每年多收50万收275年。
    大臣们给出的方案都很好,也完美论证了各种好处,唯独就没说紧急财政的情况。
    现在,刘钰把这个问题给悄么声地解决了。
    海军一兴,解决了漕运的根本问题,海运难度从来不是问题,蒙元就能玩明白的东西;海上袭击风险和被切断南北联系导致财政崩盘中央集权崩溃,才是大问题。
    外贸一兴,解决了盐政的根本问题,盐税从来不是问题,所有改革没有说废除盐税的,都在保证盐税不会少;紧急财政需求下的筹款,才是大问题。
    外贸海商“当猪”圈在松江府。
    他们可未必比盐商“穷”。
    除了松江府猪圈里的猪外,还有前一阵齐国公从荷兰带回来的700万两白银。
    大顺……借的起国债了!
    刘钰明确告诉皇帝,这借来的钱,根本不用还本金。只要每年支付利息就行,只要那是支付利息,下回都能降到5的利息。
    应该说,至少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内,欧洲的贷款利息,也就基本保持在5上下的水平了。
    这也得感谢20年的那场波及整个西欧、连续爆炸了两个泡沫经济危机。
    虽然说,像郁金香泡沫一样,经济上的泡沫和炒作没啥太久的记性,但这时候“井绳”个三五十年还是不成问题的。
    因着这两场泡沫爆炸带来的影响,应该说,三五十年之内,还没有能如同后世泡沫那样的投资,能够吸引和容纳足够的资本。
    大顺这边只要能保证5到7的年息,贷款是绝无问题的。
    而且凭借大顺的体量这么大,借国债最怕的打败仗还不起钱,只要体量够大,只要还是那个欧洲所认为的“超越了理想国、乌托邦、大洋城”的完美的、道德哲人王所统治的国度,借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再者,大顺不但借的起国债了,而且刘钰还在松江府搞了银行,或者叫“钱庄”,将外贸白银强制性地储存起来。虽然保证1:1的发行,随时可以兑换。
    但是,这玩意儿,平时用不着,一旦需要的时候,真到需要“问亲戚国丈大臣借几百万两不然要亡国”的时候,管他呢?
    直接先把白银挪用,只要松江府那两万驻军还在,难不成号称“固若金汤”的银行金库真的就固若金汤?
    除了上诉这些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大顺实行的深入加强版的一条鞭法改革。
    虽然一条鞭暂时还只是在苏南地区实行,但在别的地方,作为前序的人头税改革也已经拉开了帷幕。
    几乎算是说,一夜之间,大顺蹦出来了许多人口。
    很多根本不是生出来的,而是之前人头税存在的缘故,用各种手段隐匿了。
    这也导致大顺的人口统计数据迅速更新,而人口统计数据,又是和盐引数量息息相关的。
    盐,不是地瓜、土豆、小麦、大米。只统计小麦大米产量,要考虑吃地瓜吃土豆的人。
    卖大米不会认为人口激增就增加,很多人可能根本吃不起大米,吃点地瓜啥的混着活下来就是了。
    可盐不一样。
    吃地瓜、吃大米、甚至吃山珍海味的勋贵皇帝,都得吃盐。
    氯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