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七五章 决胜千里之外 二

第六七五章 决胜千里之外 二(3/3)

,才到海军部就被否了。
    大顺海军和罗刹海军一样,都是血统荷兰。但区别是大顺师承法国、吸纳英国,而法式行政化海军的思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路,与之前的兵部体系一脉相承,海军主将并不能任职海军部尚书。
    于是,在漕运改革已经确定的背景下,在南洋战争已经结束且短期内马六甲以东不会有大规模战争但将来可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战略推演下,在海军自己用运输船经商的提议被否定的前提下,海军这边的改革也就配合着漕运改革一起出现了。
    即海军裁撤掉一部分运输船队,作为朝廷资本入股,并由民间资本组建一支专业的海运公司。
    在非战时,即便自己找不到生意做的极端情况下,由朝廷的漕米运输、人口运输、海军基地后勤补给运输的订单,来维系运转。
    一旦战时,则划归枢密院和海军部下辖的海军后勤局,快速进行整合,作为后勤力量转入战时状态方便动员。
    同时,这里面也有对南洋贸易发展模式的改进。现在做南洋贸易的,入行成本太高,必须要有自己的船。而入行成本高,又意味着大量的低利润的贸易没人去做,有能力自然先抢高利润的。
    组建大型海运公司的目的,除了漕运和海军改革的需求之外,也是促进南洋发展的需求:做买卖,未必一定要有自己的船了。
    也就是,运、贸分离。
    使得南洋更快地成为苏南手工业区的海外市场。
    在这三种意愿、条件的融合下,这个大型的官督商办、朝廷内部订单扶植、在战时由海军后勤局接管、在平时盈亏自负的大型船运公司的出现,也就成了漕运改革后的一种必然。
    如果做完这一步,单从军事角度上来看,大顺的海军动员潜力——不是海战力量,而是战时动员潜力——已经彻底和朝贡国势力圈内的国家拉开了两个代差。
    也从侧面证明了,在枢密院总参谋部的潜意识里,将南洋东洋,看成了大顺的内海,才会认可这样的模式。
    只不过,田贞仪今天说这个,用刘钰的话来讲,这叫“杀鸡先用牛刀”,为的却是做盐政改革、苏北郑伯克段式的土地改革的支撑,打响这家公司的开门第一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