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晚唐浮生 > 第四章 他改变了天下

第四章 他改变了天下(1/2)

    晚唐浮生第一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第四章他改变了天下刘仁遇今年五十三岁了。
    这个年纪,即便作为中层军官,也不太够格了。
    毕竟不是谁都是李嗣源,五十一岁还能直冲契丹万军之中,左冲右突,擒贼而回。也不是谁都是邵圣,四十七岁还奔马驰猎,加特林火力全开。
    于是他退下来了。但又没完全退,因为现在他是内务府虞候司虞候,八品官。逢泽湖面之上,水波荡漾,鸟鸥云集。
    湖畔草地之上,牧童正在放羊。
    羊是从西北送来的,据说是耐什么病的羊种,刘仁遇不太懂,没记住。
    他只知道朝廷还真有恒心,搞各种奇奇怪怪的羊种,有的还真有用处,比如能产更多羊毛。
    遐想之间,他已经来到了一片新盖的房屋前。
    他以前的州兵部下们在外围站着,勉力维持着秩序。从河北返家的土团乡夫以县、乡为单位,按册点名,——领取赏赐。
    储仲业也来了,与刘仁遇互相见礼。储仲业问道。
    皇庄庄正回道。
    储仲业信手搬起一匹毛布,感觉挺沉的,比绢帛沉多了。
    储仲业放下毛布,道:
    关西并非不产绢帛。事实上就连绥州、夏州、银州这种地方,在前唐时期,也是产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太好,人谓之,连个名字都没有。
    最近二十年的气候,大伙都有感觉,冬天好像更冷了一些。
    今上当绥州刺史时,有绥州绢。但在建极五年的今天,绥州绢的踪迹已难以寻觅。或许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天气原因绝对不容忽视。
    这样一来,情况就有些不妙了。关北军士的赏赐何来?
    或许可以调关中、山南绢帛北输,但在关中丝绢产量日渐下降的今天,治标不治本。用非绢帛类的布匹发赏,前唐时就有,其实也是动物毛发织成的——麻布之类的断断拿不出手。
    圣人在二十年前未雨绸缪,如今小有成果,有了办法:用毛布发赏。
    刘仁遇说道:
    妙用就是御寒。在天气越来越冷的当下,毛布真的有用,是刚需,所以武夫们接受了。储仲业笑道:
    绢帛为什么那么流行,以至于能当钱用?其实就是可以制成衣服,这是其最初始、最本源的功能。随着时间推移,因为贵金属货币的匮乏,人们不得不用其他物品来代替,比如粮食、布匹——都是生活刚需。
    大夏朝廷给官员发俸禄,铜钱占比真的很少,粮食、绢帛才是大头。甚至于,逢年过节发的肉脯,在发到官员手里的一刹那,它也承担了货币职能。
    毛布现在也是刚需,它就有了当货币的可能,尤其是在寒冷天气助攻之下。
    刘仁遇身上同样有毛衣,此时他也在密切关注凭票领赏的乡勇的表情。良久之后,他低声道:
    储仲业说道:
    贝州清河绢的声誉至今无人能挑战,因其质地密实、厚重、耐磨,同时也不乏美观,一直是军中最上等的赏赐。
    其他地方,绢
    帛质量参差不齐。
    襄阳乃至更南边的湖北道,近年来丝织技术有所改善,大概是因为迁移了很多魏博移民过去的原因,将河北先进的纺织技术带了过去。
    但当地出产的纺织品,与河北还是不太一样,简而言之,像是两地风格的融合,突出一个漂亮、美观、轻薄,就像江南宣州、杭州一带的绢帛那样。
    但这种东西,在上层社会中比较受青睐,对武夫们而言,却入不得眼了。
    他们会觉得你偷工减料,同样一匹江南绢,所用的蚕丝绝对没有河南绢、河北绢多。
    虽然样式美观,但我觉得你在坑我。
    没办法,军汉们注重实用性,他们想要的是美观和耐用并存。历史上宋朝向金国赔款,金人破口大骂,将杭州绢全数退回,要求用河北、河南绢补齐,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河北绢之外,巴南獠布的名气在这些年急剧蹿升。渐渐地,前山南西道所有州县出产的绢帛,都冠之以巴南獠布。甚至就连渭州、岷州这些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丝织产地,其产出的绢帛,也诈称巴南獠布。
    巴南獠布,无论产地如何,整体质量还是比较恒定的,也比较受军中喜爱,一直是军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布就是另一个次元的东西了。
    就目前来看,各地质量都差不多,至少没有绢帛的产地差异大。同时厚重、结实,给人一种用料充足的印象。
    基于这种种原因,毛布代替绢帛充作军赏,才有了可能。
    储仲业离开了发赏现场,道:
    一个本应该逐渐沉沦,贫困潦倒的区域,竟然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圣人莫非真有逆天改命之能?
    储仲业看得很清楚。关西大兴的三茬轮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