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骨伤班可能是全校中医基础课学得最差的,象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考试不及格甚至补考还不及格的比比皆是。
大学毕业后,家人找了一点关系进入了市中医院上班,一年半的时间里,天天除了写病历就是在手术台上给主任做助手,干着与中医根本完全无关的工作。
或许是性格使然,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对做手术并不感兴趣,加上无法融入公立医院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就萌发了改行的念头,正巧深圳的老友邀请一同开办网络公司,于是不顾家人和科领导的规劝毅然选择了离职。
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自由呼吸的感觉确实很美妙,然而现实也确实很残酷,由于经营不善,才过半年,网络公司就黄了。
当初离开医院时,科领导接到我的辞职信并未上报,承诺给我保留职位随时可以回去上班。事实证明他也的确做到了,因为后来听以前同事说,我走后,医院还照常给我发工资,直到近半年后院长正好要找我才知道我早已离开,赶紧让财务冻结了我的工资卡。
既然选择了离开,自然没有再回头的道理,又一次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彷徨了,是继续改行还是回归本行,难以抉择。
后来在一好兄弟的邀请下,来到昆山,几次进入人才市场,投了几份与网络相关的工作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无奈之下,想到自己还有一本执业医师证书,于是改投民营医院,结果面试通知终于来的,不过我的中医专业在这边却不能注册在骨科执业,让我干中医内科又不会。
再后来,就碰到张老师。在和张老师最初同事的一年多时间里,对其敦敦教诲从未上心,做事总是敷衍了事,现在想来,很是愧疚。
离开张老师后,又在一家医院的老板投资下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网络项目,不过两年后又失败了。自此,我才决心回归医生本职工作,搞网络只作为业余爱好。
继续从事骨科工作显然不靠谱,一是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另外中医专业在这边也做不了骨科,改做中医内科临床也不现实,毕竟大学时中医基础课底子太差,重新开始学没有这个勇气,剩下最好入门也就只有针灸推拿了,于是考了针灸专业的主治医师。
没想到的是,有了主治医师证,就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以前执业医师的时候想找一份三千元的工作也不容易,刚晋升中级职称后,就有医院主动打电话过来直接五千一月把我招去了。
再后来苏州的一家康复医院更是开出一万的月薪,优越的住宿条件,五险一金,工作不到半年领导就准备提拔我做新开设病区的科主任。
离开老家在外漂泊了这么些年,此时终于看到曙光。
也就在这时,张老师找到了我,说他开了一家中医门诊,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干,是否愿意做一名真正的中医。
说实话,好不容易刚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稳定下来,又要重新开始,家里人并不赞同,我自己也有些犹豫。
院领导听说我要走,再三的挽留,甚至要为我开设中医诊室。可是对于中医内科,我有的只是向往,自己却是一窍不通。
以上这些似乎都是题外话,有点长,有些哆嗦。可能是这一次回老家参加高中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一下子勾起了许多的回忆。
对于中医内科临床,在此之前的记忆并不多,大学时因为冬季皮肤瘙痒伴有牙龈肿痛,曾找过在外面开中医诊所的学校老师看过一次,他是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当时好象吃了一周还是十天的药。效果有,但不是太明显。
后来带我母亲也找他看过一次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效果也不是太好,不过服务态度是极好的,听家人说,吃完半个月的药后,他还亲自做了电话回访。
再后来到市中医院上班,当时医院也有位名中医,每天看诊的人从凌晨就开始排队,于是继续找他看冬天皮肤瘙痒问题,然而一周下来仍无明显效果,只得选择医院的皮肤科拿了西药,这一次倒是效果立竿见影,只不过来年冬季仍然复发。
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医治疗效果就多了几分怀疑。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家综合门诊的针灸科坐诊,来了一位发热的病人,说是在隔壁内科输液一周了,高热还是反复不退,能用的抗生素都用上了,最后几天还加上了激素,结果都是当时热退,下午又开始高热,内科医师实在没辙,说要不找中医看看吧,于是推荐来到我这里。
病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几乎没开过一张中药处方。
当听说输液一周就退不了热,当下就很想打退堂鼓,不过其时我正备考主治医师,手头拿着一本伤寒论在复习,心念一动,便硬着头皮望闻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