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六百八十七章繁华终落寞

第六百八十七章繁华终落寞(2/2)

    再说,越窑最后的辉煌,也许就跟柴窑的出世是重叠的。
    最后柴窑肯定又被北宋继承,也就是说,汝窑也传自柴窑。
    传说加推理,都间接证明,秘色瓷、柴窑、汝窑,应该是一脉相承。
    通过最终烧制出来的精品瓷来看,秘色瓷与传闻飘渺的“柴窑”,肯定有着一些的联系。
    尽管“柴窑”是否存在,依然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至少在明代文献中,“柴窑”不止一次地作为几大名窑之首出现。
    对于“柴窑”之名,普遍的解释是,后周皇帝郭荣本姓柴,应极好某个窑口的瓷器,则将此窑以柴命名,以示恩泽。
    明代张应文《清秘藏》有载,论窑器,必柴、汝、官、哥、定。
    在上林湖一带的山里,散落着各个年代的瓷器碎片,有些可以确定年份的唐代残片,已经非常薄,完全区别于早期越窑器的厚重稳实。
    从遗址发掘出来的,烧制失败的两只叠在一起的碗底来看,这些残片更有可能,是来自普通的窑口。
    即便如此,器壁不过三四毫米的厚度,也足够说明问题。
    民窑尚如此,那仅供御用的秘色瓷,要达到“莹薄”的厚度,自然问题不大。
    而且在五代,制瓷工艺较唐代更精进。
    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在唐至五代时期,没有任何一个瓷种,在质量、形制和艺术成就上,可与越窑秘色瓷抗衡。
    而“柴窑”,又是代表了这一时期工艺的最高水平,两相契合,决定了“柴窑”非秘色瓷莫属的唯一性。
    然而,繁华终归落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