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八百一十九章出土过程

第八百一十九章出土过程(1/2)

    横穴,为模仿墓主人生前住所建造提供了便利,而穿岩凿穴则使得墓葬更加安全牢固。
    与位于关中的汉代帝陵不同,封藩各地的藩王,由于地形更加多样,遂更多的采用了岩穴式构造地宫。
    位于彭城的汉代藩王墓,也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具陈文哲所知,就目前已经探明的彭城汉墓来看,已经发发掘的就达到8座之多。
    与此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比如金缕玉衣、各类玉饰、陶俑等。
    所以说,要看汉墓,当然得来彭城。
    目前就彭城境内已经发掘的汉墓来看,除土山彭城王墓这样以夯土为山的稀有事例外,其余皆是穿山凿穴。
    十几位藩王,几乎占尽了彭城四周的低矮小山。
    这样的地方,密集的汉墓,如果是出在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这里的汉墓,还不就成了没穿衣服的美人?
    要是陈文哲活在那个时期,他要是来到这种地方,他会忍得住诱惑?
    所以,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是,彭城境内的藩王墓,多有被盗。
    历代盗墓分子,尤其是官盗的清扫式盗墓,使得现在很多王墓内的文物,已经寥寥无几。
    缺少必备的文物提供信息,亦使得很多墓葬,无法断定墓主人。
    目前彭城能够断定墓主人身份的,也仅有北洞山汉墓(二代楚王刘郢客)、狮子山汉墓(三代楚王刘戊)、小龟山汉墓(六代楚王刘注)和卧牛山汉墓(十二代楚王刘纡)。
    其余诸如驮篮山汉墓、东洞山汉墓,只能断定分别属于西汉早期和中晚期而已。
    纵观这些已经发掘的汉墓地宫,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的墓葬均属于凿山而成的横穴式墓葬。
    根据这些,陈文哲判断,小熊鼎肯定出自一位楚王的墓,肯定不是那些已经发掘的确定身份的楚王墓。
    还有,它也肯定不是出自第一代楚王墓。
    因为,已经探明但尚未发掘的,位于彭城西郊楚王山的第一位楚王元王刘交墓,是竖穴石坑墓。
    刘交卒于公元前178年,正值文帝中期。
    而二代楚王夷王刘郢客在位仅四年,卒于公元前174年。
    夷王刘郢客的墓室,却与其父的墓有很大差别。
    集中表现在已经开始采用横穴式构造,这亦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帝王陵墓地宫制式的变革。
    陈文哲推测,  小熊鼎的出处,  应该就是四代、五代楚王时期。
    因为中山靖王刘胜的生活年代,  就是在三代、四代楚王时期,他们是同一时代,同一时期的人。
    当然,  这只是陈文哲的推测,并不一定准确。
    那个时期楚国很强大,  又有厚葬制度,  谁知道能陪葬一些什么奢侈之物?
    其他不能确定,  但是有一件事情,陈文哲却十分确定,  那就是挖一座古墓,肯定就顺带着能轻易的挖掘第二座。
    因为汉代有夫妻同茔异穴的风俗,也就是说,  一个坟丘,  两个穴位。
    这是因为汉代陵墓葬制,  规定夫妻同茔异穴。
    在六代楚王刘注墓,  这一葬制显而易见。
    刘注与其王后的墓室仅一墙之隔,然而各自却有独立棺室、前殿、墓道。
    由于两座地宫相隔很近,  在王后下葬后,工匠还特意开凿了一方小门,名为壶门,  为夫人“开门寻夫”做个方便。
    能够在没有先进激光技术的西汉武帝时期,准确开凿这样一个门,  是如何做到的,也成了小龟山汉墓的一个未解之谜。
    另外的一个例子则是驮篮山汉墓,  夫妻两座地宫均已被发掘出来,不过由于两座墓室相距较远,  中间无法相通。
    驮篮山汉墓同狮子山汉墓类似,呈严整的沿中轴线分布构造,然而这一特征在小龟山汉墓上并不适用。
    也可见彭城楚王墓葬制式处在不断变革中,早期的对称结构逐渐被弃用。
    这也是陈文哲推测,小熊鼎来自四、五代楚王墓的原因,他的墓穴没有多大改变。
    看到最后,在小熊鼎出土的过程当中,  陈文哲又有发现。
    这个时候,陈文哲才发现,小熊鼎也许不是出自墓中,它应该是作为食器,  供奉在外面的庙宇之中的。
    不知道过去多长时间,庙宇倒塌,它被掩埋在了土中。
    之后它被雨水冲刷,来到了古墓的一处入口。
    这边能够流水,它被冲刷到这边也算正常。
    又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有一位山下农民,抡起锄头挖土烧砖。
    只是几下,就挖到了小熊鼎。
    当看到这件完整度小熊鼎的时候,那位农民兴奋了起来。
    作为生活在彭城周围的农民,就算没见过多大的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