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是意外,也是必然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是意外,也是必然(1/2)

    看着眼前的天青色三足洗,陈文哲就好像是看到了当年的严和。
    不说其他,只是他制作出来的这瓷器的釉质,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釉质如玉,肯定跟玛瑙入釉相关。
    通过回溯,陈文哲能确定,汝窑的釉面、釉色如此细腻,  都是因为釉中加入了玛瑙粉末。
    但是,玛瑙入釉却跟釉色和釉色的变化好像没有关系?
    玛瑙入釉,可以让釉面晶莹如玉,但是却不能呈现出天青色?
    还有,现代的研究表明,特别是用最新的化验报告显示,尽管玛瑙粉末与釉内的主要矿物互不排斥,却无助于成色的改变或提升。
    当然,这个信息,对于矢志重现汝窑的艺术家,固然是一大打击,对于存世汝窑的珍贵价值却是一次肯定。
    因为连这唯一可能破解汝窑秘方的线索也断了,这项文化遗产也就更形稀罕!
    看到这里,陈文哲已经笑了嘴角抽筋,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玛瑙入釉的作用,肯定存在争议。
    当然,这汝窑瓷的制作难度越高,他越是高兴,这样他仿制起来才会越有成就感!
    “这里面的坑,实在是太多了!”
    陈文哲发现能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只要是现代人弄个不明白,感觉是坑的地方,都是他值得学习的。
    感觉收获肯定不会少,他干脆找了个舒服的地方,半躺着,眯着眼睛,  心神完全沉入了回溯当中。
    “火照?”刚才他就在看汝窑瓷的烧制过程,  所以,他看到的肯定是一座窑炉!
    而观察窑炉,肯定要提到一个特殊的名词:火照!
    这个词他听说过,南宋蒋祈所著《陶记》,是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记载宋代制瓷工艺技术的文献。
    关于窑炉、制瓷原料和“火照”等内容,在《陶记》中都有记载。
    仔细查看,陈文哲立即高兴起来,满满的都是干货啊!
    这一次,他没有先制胚,而是先看了宋代的窑炉和烧窑技术。
    火照又称“试片“,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
    宋窑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大体呈5形。
    下部尖端插入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钵放于窑膛中,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
    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里钩出。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  每验一次,就钩出一個火照。
    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一次。
    烧制瓷器时,火照插座放置在窑床前端靠近窑门处,以便在烧制过程中窑工可以用长钩深入观火孔,穿过火照中间的小孔,将试片勾出查看,判断窑内温度和釉的成色。
    陈文哲一边看,一边对照自己积累的知识。
    他现在对于汝瓷的烧制,已经十分了解,原来也有很多积累。
    要知道仿制汝瓷,可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很多古人都有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一个大类就是制胚,而制胚就不得不提到陶车。
    陶车就是陶瓷制品成形机械,亦称陶钧、辘轳、转轮。
    我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已出土有使用陶车成型的陶器。
    陶车由木盘和机局构成,并配有竹杖和车架。
    整个陶车已基本落于地下,仅木盘略高于地面20  左右,机局不可见。
    车架呈四方形,由木棍组成,套在木盘的四周,车架高出木盘一定距离。
    拉坯工匠坐在车架一边,面向木盘,两腿分别放置在车架两侧的木棍上。
    拉坯工匠与陶车及其运动之间,形成良好的空间状态,手臂活动区域广而灵活,无论是用竹杖拨车使其旋转还是拉制坯体,均可最大限度发挥臂力与指力。
    并且两膝可以顶住两肘,能稳定手臂,可防止由于手臂抖动而出现的坯体不规整。
    与拉坯陶车相比,利坯陶车位于地面以上,木盘较小,机局可见。
    这便于工匠们坐着,或站着绘画与施釉。
    机局应由直木轴、轴顶帽、荡箍和木杆组成。
    宋代的陶车,应该跟后世,特别是元明时期没有多大差别。
    宋代的陶车陈文哲没有见到过,但是他却知道明代的陶车,也清楚怎么用。
    至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篇专门介绍了古代瓷器的生产过程,对制瓷工具和设备进行了介绍。
    有“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的记述。
    《天工开物陶埏》篇就详细记载了,古代使用陶车成型的方法。
    当然,说这些不是陈文哲想要学习古代陶车的使用方法,而是因为他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