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藏家的宠儿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藏家的宠儿(1/2)

    像是蛇皮绿这种颜色釉,作品极为罕有,这件乾隆官窑玉壶春瓶,也就十分罕见;
    它釉色纯正均匀,鲜艳俊朗,内白釉与外蛇皮绿釉相映生辉,虽无任何纹饰,但纯正俊朗、古朴大方。
    此种颜色釉,于乾隆时期,烧造成本也是很高,技术难度更大,所以遗存作品极为寥寥。
    最后是老僧衣,这种釉色,最早出现在明洪武时期,是一种酱色釉品种。
    其色调似佛教僧侣穿旧的僧衣,故称之为“老僧衣”色。
    真说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茶叶末色的变体。
    这几种釉色,其实古人已经归纳的十分具体。
    比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曰:“康熙以后,专尚淡黄,统称蛋黄也。其稍深者谓之熟蛋黄,稍浅者谓之生蛋黄。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
    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末,一为不纯之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者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当清供。
    其黑色稍浓而有黄色碎点,周遭围绕于足底间者,谓之鳝鱼皮,亦象形语也。若鼻烟,若菜尾,若老僧衣,皆茶叶末之变体”。
    孙传庭《又菊四咏-老僧衣》咏“远公旧在渊明社,释氏应拈隐逸花。不分禅心常寂寞,故教秋色满袈裟”。
    所以,就算是一种看似简单的茶叶末釉,也很不简单。
    真要深入研究,里面可以值得学习的,还是很多的。
    比如,最早的茶叶末釉始见于唐代。
    宋代之时,已经烧造得炉火纯青!
    到了明清时期,就多为官窑烧造。
    如明代所烧造的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如鳝鱼皮一般,这就是“鳝鱼黄”。
    清代的茶叶末釉,以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器物最多,而且烧造的技术极佳。
    其中雍正时期的作品大多偏黄,而乾隆时期的作品大多偏绿,甚至还有古铜釉色,色调深沉,兼具着青铜器的古韵味道。
    真要系统的研究黄釉,那么就一定要知道国内颜色釉的发展。
    我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颜色釉瓷与彩绘瓷。
    彩绘瓷都知道,包括釉上彩瓷、釉下彩瓷,以及釉上釉下彩争相斗艳的斗彩瓷。
    如,釉下彩的青花瓷,釉上彩的五彩瓷,以及明成化的斗彩瓷,其中的代表就是斗彩鸡缸杯。
    而颜色釉瓷,又可分为单色釉瓷与多色釉瓷两类。
    如单色釉瓷的霁红瓷,和多色釉的花釉瓷等。
    其中花釉瓷,就算平时我们接触过,也不太熟悉。
    花釉瓷器是唐代陶瓷烧制工艺中一个创新品种,古玩界称“唐钧”,也叫“花钧”。
    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莫测之感,这就是花钧。
    唐人南卓《羯鼓录》中,就有“鲁山花瓷”的记述。
    文博界把段店窑、黄道窑、下白峪窑、邓窑及交城窑、黄堡窑等处发现的花瓷产品,通称为“鲁山花瓷”。
    鲁山花瓷创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
    也使黑釉系瓷器,出现了绚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钧窑瓷窑变的先河。
    陈文哲烧制过汝窑、定窑,而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还真没接触过。
    这一次提前接触一下花钧,研究一下,也算是为以后仿烧钧窑,打下基础吧!
    再说,鲁山花钧可真不简单。
    鲁山花瓷奇妙无比地出现大片彩斑,有的任意点抹,有的纵情泼洒,天机超逸,没有陈格,表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
    这让花釉瓷,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独树一帜,也成为现代公私藏家的宠儿。
    而烧成工艺,说起来还真不简单。
    花釉瓷,是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
    其特点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多少不等,或规整,或飘洒。
    或深色釉衬出浅色斑,或浅色釉地上,饰以深色斑块。
    花釉瓷特色为率意醒目,又显对比强烈。
    其中鲁山窑、郏县窑较为著名。
    花釉瓷是宋代钧窑的基础,就是它的烧制成功过,为宋代钧窑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底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
    唐南卓撰《羯鼓录》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自此确定了,唐代花瓷(鲁山花瓷)的中心地位。
    拥有1400年历史的唐代钧瓷,厚润美满,古气盎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