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五大名鼎

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五大名鼎(1/2)

    看着一艘破旧军舰,运着一船国宝级青铜器向外海走,陈文哲自然感觉十分可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突然间发现,这艘运输船上突然有东西被人推入江中。
    通过回朔,陈文哲能够确定,那被故意推入江中的东西,肯定是青铜器。
    这东西掉入水中不会损坏,所以这是有人见财起意?
    或者说,这是有人不想这些国宝被运走?
    慢慢的看那段影像,仔细研究,陈文哲发现,就只有一件青铜器被推入了水中。
    能被人推入水中,还迅速沉没的青铜器,肯定很大很重。
    要不然很可能被人发现,因为这些青铜器都是被装在一些木箱之中的。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很多时候,这种重宝是用飞机运走的。
    面对重宝,什么样的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因为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比如现在陈文哲看到的画面,就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当年运输国宝去弯弯,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空中运输,因为在这期间,时间短,也没法在空中捣鬼。
    就是因为这个,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之下,有些宝物就是想要带去,但是却没办法带去的。
    最终,也只能不得不将其留在大陆,而且往往这样的都是一些贵重文物。
    这就是另外一段传奇了,比如因过于贵重无法搬运,而逃过一劫的传奇重器:后母戊鼎!
    有关于后母戊鼎,相信许多国人都不会陌生。
    这座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的巨鼎,是我国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
    有关于后母戊鼎的挖掘经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1939年,正值日本侵华,却偏偏这个时候,人们在南河安阳挖掘出了它。
    但是当时,日军听闻了后母戊鼎这个商周时期的古物出土,非常欣喜,于是想要把其据为己有。 _o_
    村民们不想我国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要将后母戊鼎大卸八块,再四散到各地埋起来。
    但是,其中不乏有爱惜文物的村民表示反对。
    于是最终村民还是将后母戊鼎,原样埋在了另外一个地方。
    这样,才能让后母戊鼎,逃过了被日寇掠夺的命运。
    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挖了出来,运送到了金陵。
    当时这件重宝和毛公鼎一并,全都送给了光头,做其60大寿的寿礼,后来分拨给金陵中央博物馆管理。
    当时的光头领导当时也想带着后母戊鼎一起去弯弯,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带成。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我军的及时赶到,所以才救获了后母戊鼎。
    但是和后母戊鼎都是在中央博物馆收藏的毛公鼎,却被同期运到了弯弯,现在为北台故宫三大国宝之一。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合理推测的话,极有可能因为后母戊鼎的重量和体积太过庞大,难以运输,而被工作人员放在了最后,才准备搬运。
    而毛公鼎相对体积较小,重量也只有34公斤左右,于是率先搬上了飞机。
    而之后的后母戊鼎因为太重,也有可能因为遗漏的缘故,最终留在了大陆。
    这个说辞,得到了时任北台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的承认。
    1996年,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访台的时候,秦孝仪就同李先登说过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时,因为后母戊鼎太过巨大沉重,而当时的起重设备,不足以支撑其重量,致使无法运送至弯弯。
    但是也有人怀疑其解释的真实性,毕竟后母戊鼎先发现在安阳,后来才运送到金陵。
    如果没有合适的起重设备,那后母戊鼎如何从安阳到金陵?。(本章未完!)
    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五大名鼎
    不管原因是什么,后母戊鼎终于停止了四处奔波的命运,最终被收纳在了国家博物馆之中,成为了内地十分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众所周知,后母戊鼎原名为“司母戊鼎”,而其改名的原因则来自于1976年的一次考古经历。
    当时,在安阳的妇好墓出土了一样文物,后命名为“后母辛鼎”,该文物样式和后母戊鼎应系数同一系列。
    而妇好则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自此便可以得出一个推测。
    “后母辛鼎”和“后母戊鼎”均为当时商朝王后的陪葬品。
    那么“后”字,则有可能指代的是“王后”之意。
    那么,按照原来命名的“司”字所称,显然有点不符合命名逻辑。
    于是就有专家提出,这个字也许不是“司”字,而是“后”字。
    但是支持“司母戊鼎”之称的学者,却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