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武王伐纣,前歌后舞(2/2)
就好像华夏民族在战斗之前擂鼓,其作用也是为了振奋士气、统一步调,但鼓也可以作为乐器。
试想,如果一个完全不熟悉华夏民族习俗的人,看到了这种战争习俗,他很可能会认为我们的祖先,在战斗之前要演奏一曲鼓点。
“前歌后舞”的疑窦,不能说至此已完全解决。
但汪宁生另辟蹊径做出的解释,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相当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
汤武革命确实不是请客吃饭,牧野之战也不是穿插着大型乐舞的印三电影。
如果能回到三千年前的那个甲子日,我们看到的应当是相当紧张、恐怖、残酷的一幕画面。
反正刚开始十分轻松的看电影的陈文哲,很快就紧张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大雨滂沱,也看到了血流漂杵。
这样场景,对于他这个现代人来说,哪里有一点请客吃饭的样子?
之前的歌舞画面有多么喜庆、滑稽,此时的战争场面就有多么的残酷。
牧野之战有多残酷,或者说牧野之战有多和谐,这是一个困扰我国人千百年的问题。
很长时间里,因为人们愿意相信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神圣的革命,所以牧野之战也被描述为一场近乎兵不血刃的战斗。
如《史记·周本纪》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