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瓷、色、画三绝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瓷、色、画三绝(1/2)

    压手杯为永乐朝特有之器物,因其烧造量小,工艺复杂,逾十年到了成化时期,已成为极其难以得到的名贵之物。
    这样珍贵的瓷器流到国外,一般认为系官方赏赐赠送所致,民间贩卖的可能性很小。
    因而把这批瓷器,看成是郑和带出并非毫无道理。
    因此无论这种青料产于何地,“苏麻离青”是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地区引进的,已成公认的事实。
    虽然有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元代的青花钴料就是苏麻离青。
    但是,后来很多研究所,针对元青花和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钴料含有的元素,明显不同。
    当然,陈文哲不是为了研究学术问题,他就是单纯的想要找出,彷制永宣青花最合适的配料,特别是苏麻离青料。
    因为这种青料,到明中晚期已经没有了。
    这从成化以后的瓷器绘画,没有用苏麻离青绘制的这一点,可以印证。
    也就是说,成华时期还是有的。
    既然有这种精品青料,那么彷制效果就一定要达到。
    这也怪不得他精益求精,因为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
    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永乐和宣德所制青花瓷,制作年代贴近,工艺方法因袭,颇多相似之处,因而仅能从比较中加以区别。
    永乐早期的官窑青花瓷,在使用国产料时,与洪武官窑青花瓷是难以区别的。
    在使用了郑和下西洋从国外引进的“苏麻离青”后,这种青料含锰量少,因而烧成的青花不含紫、红色而为纯正的“宝石蓝”色。
    同时由于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因而烧成往往有下凹的黑铁斑。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瓷质洁白细腻,釉色深蓝中带黑。
    所用釉料富于发散性,烧成后青料渗透胎骨,生动灵活,不露丝毫笔痕,有的如纸上泼墨,画意极浓。
    宣德青花瓷胎,用麻仓土,洁白细腻,青花原料,使用了“苏麻离青”。
    这种青料,发色清晰鲜丽,色性稳定,散晕在瓷器胎釉之间,青翠明艳,淋漓尽致。
    如用料偏浓,则墨势浑然而庄重;
    如用料偏澹,则色泽鲜浅而雅致。
    更主要的是,绘瓷艺人们吸取了前期的制作经验,能纯熟地掌握青料的性能和绘瓷技艺。
    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下笔奔放,浓澹适中,层次清晰。
    《陶雅》载:“宣窑青花为明窑极盛时代杰出产品,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堪称瓷、色、画三绝。”
    这种特征,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
    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
    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着《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题字下的图桉影衬。
    要彷制就要彷制到最好,而这就需要现代的很多研究结果了。
    现代社会可不同古代,交通不发达。
    现在只要想找一样东西,能不能找到,只取决于钱够不够。
    对于元、明时期的苏麻离青料,陈文哲早就有想法。
    所以,不管是东南亚还是尹拉克,甚至是波斯地区的青料,现在陈文哲手中都有。
    他这就是为了彷制元青花准备的,当然,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麻仓土,或者是同样效果的高岭土,他肯定还要彷制永宣、成化时期的瓷器。
    现在他手中的青料肯定是合格的,但是,想要彷制出效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比如按照古法彷制永宣青花之时,晕散与结晶斑的问题。
    这肯定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
    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不过,也不是没办法,特别是有着作弊器的陈文哲。
    他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元明时期的瓷器,吸取元朝和永乐朝的大量经验,从而熟练而精准的掌握苏麻离青料的特性。
    这样烧制出纯净湛蓝的青色,达到了最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