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帝王御用之色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帝王御用之色(1/2)

    进入隋唐后,瓷器的制作,又有巨大突破。
    当时由于釉料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陶瓷器逐渐呈现出多种颜色。
    如唐三彩上的黄、绿、蓝色,沙长窑釉下彩瓷上的红、绿、褐彩等。
    陶瓷器上的色彩,在唐代有了很大的突破。
    特别是黄色,成为了唐三彩六大主色之一。
    唐大的六大主色,一般说的是黄、绿、白、褐、蓝、黑。
    这么多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一扫之前陶瓷器颜色以青绿为主的青幽色调。
    我们最为熟知的肯定是唐三彩,而唐三彩釉陶器之中,最为着名的肯定是骆驼载乐俑。
    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这件陶瓷的烧制,那么对于各种釉色的掌握,肯定能够大步迈进门槛。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可不简单,这件唐三彩高58厘米,长43厘米。
    它通体施蓝、绿、黄等单色釉。
    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
    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
    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
    他们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
    整个唐三彩器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
    在加上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所以它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
    可以说,在这一件陶俑之上,不管是器型、纹饰,还是釉色,都达到了巅峰的程度。
    这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构思精巧、造型夸张、做工细致,充满着艺术的想象和浪漫的气息。
    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可谓匠心独具。
    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连骆驼也显得沉稳有加,好似踏着音乐节奏徐徐行进。
    伎乐俑眉目刻画清晰,姿势各异、神情专注。
    特别是执拍板俑,侧耳凝神,像是被那美妙音乐所陶醉,栩栩如生。
    再就是釉色,该俑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现在作品上的釉色,虽然已有星星点点的脱落,但其生动逼真的造型,协调的比例依然传神。
    略显暗澹的釉色自然而柔和,釉中开片细而均匀。
    釉面的突起感、翘起感如早春新叶上,细致的的纹路一样,既显轻薄,又十分干净。
    就是因为有着这种精品之作,所以,这一时期大量烧制的唐三彩,促进了各种颜色釉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黄釉器,也开始出现分化。
    一类是以唐三彩为代表的低温铅釉黄釉陶器,一类是寿州窑为代表的高温石灰釉黄釉瓷器。
    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对于陈文哲这样的来说,还真是很简单。
    为以寿州窑例,只是先于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入窑烧成素胎;
    在将素胎罩黄釉,再次入窑烧制成黄釉瓷。
    寿州窑是唐代着名的黄瓷产地,其最大特点就是瓷色黄正。
    比较经典的瓷器有黄地粉彩百蝶金喜字盖碗,这是清同治时期制作,现藏于国博。
    当然,这一件瓷器比唐代的要漂亮,但是它也是寿州窑的经典代表作。
    时至宋代,黄瓷明显不受社会主流的待见。
    因为帝王心性高雅,偏爱唯美纯净之色,故而有了色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汝窑、官窑瓷等。
    而类似这种灿黄、炸绿之色,则统统被文人士大夫们视为俗色而不入法眼。
    因此,黄瓷在宋代虽未绝迹,但充其量也就是春晚上的歌舞节目,属于撑场面的品种,主咖、主流够不上。
    元代时,黄釉瓷的命运也不比宋代好到哪儿去,原因也是因为帝王之好。
    元蒙皇帝出身游牧民族,崇尚蓝天白云,因此元代时青花瓷,扶摇直上成为瓷色之主流。
    而黄釉瓷,依然没什么存在感。
    尽管如此,黄釉瓷也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等待着爆发的时机。
    走进明代,黄釉瓷终于迎来了小宇宙大爆发的时机。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等朝都烧制有黄釉瓷,但品质最好的当属弘治黄釉瓷。
    弘治黄釉色调纯正,有如初开的葵花色一般,明亮娇嫩,才达到了历史上黄釉的最高水平。
    现在传世的代表作不少,像是黄地绿彩云龙纹盘,明正德时期生产,现在藏于国家博物馆。
    还有一只黄釉盘,是明弘治时期制作,现在藏于首都博物馆。
    从这只盘子就可以看的出其烧制水平,这一时期,绝对是黄釉瓷的巅峰时期。
    弘治黄釉的造型十分丰富,碗、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