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十分悲催皇二代

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十分悲催皇二代(1/2)

    鉴定任何时期的瓷器,实物都是最有说服力的。
    特别是借用现代的一些科技手段,就算原来传统鉴定手法,看不到的瓷器内部结构,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这些事实,是隐藏不住的。
    很可惜,这些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很多传统鉴定专家不认可,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其实就算不依靠科技手段,运用传统的鉴定手法,陈文哲也支持现在流传下来的瓷器当中,有大明洪武年制的款识瓷器。
    因为这一时期的瓷器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
    上面说的那些不提,以外还有不少证明。
    比如洪武、建文、天顺三朝青花发色普遍偏灰黑,应属窑温偏低的发色效果;
    洪武瓷器同样有凹凸感偏黑的发色,也属苏麻离青窑温偏低的烧制效果,而不是国产料所呈现的发色。
    即便洪武大款瓷器,被人们确认还有待时日,但学界探讨和追朔的激情兴致也将方兴未艾。
    】
    可惜陈文哲手中没有任何明初的瓷器,要不然,通过隋侯之珠他没准还能看到一些历史真相。
    只要是跟明洪武时期御窑厂有关的东西,他都应该能够得到启发,从而通过回朔,看到洪武时期御窑厂的真实情况。
    可惜,明代初期的东西,还要跟御窑厂有关的古物,并不好找。
    陈文哲也只能是跟李金鲤打声招呼,让他留意一下,万一碰到了呢?
    略过洪武时期的瓷器,接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建文和永乐时期了。
    不得不说,明初的这爷仨,还真挺有意思,特别是其官窑瓷器。
    洪武大帝是纠结有没有大帝年款,建文则纠结于这倒霉蛋到底生产没有生产官窑瓷。
    至于永乐,还是那个问题,也是年款的问题。
    先说建文,这个以前是一直没有人见过他的官窑。
    但是,最近网络上一位收藏大老,却言之凿凿的说自己手中有一件。
    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真有,陈文哲还真想了解一下。
    毕竟他现在彷制瓷器,一彷就是彷制全套。
    既然要彷明代官窑瓷器,那么这些有争议,数量还特别少的瓷器,就更加值得关注。
    明代第二位皇帝为建文帝,作为明代历史上的一个悲情皇帝,那段历史已经是众所周知。
    仅在位四年时间,被其四皇叔以清君侧为由赶下皇位。
    建文帝也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所以建文期间有无瓷器,也是各大专家争论不已的话题。
    单据史料记载,每位皇帝上位都会命人烧造大批瓷器,从未间断。
    所以建文时期的瓷器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数量应该是极少,加上保存不易,所以现在很难见到!
    其实想想也应该知道,建文帝只是在位四年,这点时间就算烧制了瓷器,能够烧制出多少?
    而这些瓷器,还不一定留款,这就更加难以确定,是不是建文时期的。
    也许有流传下来的,却被认为是洪武、永乐时期的瓷器呢?
    所以,这一段时间,也被成为明代的空白期。
    说起明代,就不能不说永乐,而说起永乐,肯定不得不说说建文。
    说起建文,不太熟悉明史的人,是有一些想不起来的。
    特别是在艺术品行业,建文朝算是比较被遗忘的一个朝代。
    朱允炆,即建文帝,明洪武大帝的嫡孙。
    其父朱标为嫡长子,原配与长子早逝,后来朱允炆的母亲扶正,于是朱允炆被洪武视为嫡长孙。
    由于其父早逝,在保持长房优势的观念下,朱元章即传位于他。
    自古以来,生在帝王家,是幸与不幸,很难一言概之。
    落在朱允炆身上,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纵观中华历史,每一个朝代的第二任帝皇,都是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
    这是个非常自然的现象,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是也。
    开国帝皇,与所有的创业者共同奋进,不管其个人魅力也好,威慑力也好,都注定了只能是他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无可争议;
    而二世帝皇,可就不一样了,敢问,您谁啊?
    这还不说政治层面上,你争我夺的扶植之功!
    是以,自古以来,我们知道的历朝历代,在传位第二任,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
    秦、隋都是二世而亡;
    强如汉,也是外戚当家作主;
    大唐的玄武门之变,北宋的烛影斧声;
    蒙元帝国如若不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雄才大略、深明大义、甘愿自我牺牲,蒙元帝国正值国运大好之时,估计也会消耗得差不多了。
    这一切都已是过去,如今,落到朱允炆身上,就是靖难之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