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瓷中人造宝石

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瓷中人造宝石(1/2)

    只要想想,朱元章能够烧制几十年的官窑器,那么传到了建文帝这里,他能不烧?
    就算初期没有心情烧,后来天天打仗没法烧,那么景镇的御窑厂就停工了?不可能!
    建文帝继位之时,洪武大帝都发展官窑几十年了。
    这个时期,建文帝的官窑就算不留款,这四年生产出来的瓷器,也肯定是洪武时期瓷器的巅峰器型。
    所以,建文款官瓷,最少也有着洪武时期的特征。
    至于瓷器品种,其中肯定有青花瓷,色秞瓷等,这是肯定的。
    而彩瓷,肯定也必不可少。
    这些瓷器,或者说继承自洪武大帝的官窑瓷特征,最少也不必洪武时期的要差。
    所以,建文官瓷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这一时期的瓷器,肯定是器型规整,胎质细腻,秞色温润如玉,工艺精致。
    因为这也是洪武时期瓷器的特征,甚至还是永乐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
    建文官窑器型前承洪武,后传永宣,也不可能太差。
    陈文哲从收集到的建文官瓷,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瓷对比,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瓷器,一改洪武质朴宏大的器型,变的隽秀典雅。
    胎质好像也比洪武更为细腻,器型与绘画纹饰,与后来永宣生产的官瓷有惊人的相似。
    这一点倒是符合实际,毕竟建文帝是年轻人,他不可能喜欢老年人喜欢的瓷器。
    还有青花料,这也是臆造不出来的。
    这一时期使用的青花料,应该与永宣青花一样,呈现的是“苏麻尼青”料固有的特征。
    发色也相同,应该是深沉浓艳,颗粒浑散自然,锡斑凹凸明显。
    器型纹饰不但与后来的永乐宣德瓷类同,也明显看出有洪武遗风的存在!
    这说明在建文年间,瓷业生产力已得到稳定发展。
    当时的景镇是战争的后方,“靖难之役”的战争,应该没有对景镇瓷业生产,造成太大的破坏和影响。
    建文瓷中“苏青”料的使用,景镇瓷业历史记述中从来没有阐述过。
    但从一些建文官瓷上的彩料、纹饰特征推断,可以断定“苏麻尼青”的原料,在大明建文朝已得到大量进口和使用。
    而且景镇窑工,已熟练的掌握这种青料的使用技术。
    其中有一件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就表现出来了这一点。
    陈文哲虽然看道的是图片,但是他还是能够看出来,这应该是一件古董。
    看器型,它高306,口径75。
    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缠枝莲纹。
    壶身菱形开光圈内,画折枝花果纹。
    壶身旁绘牡丹花纹,壶身下近足部绘变形莲瓣纹。
    壶底足圈内满秞,壶流与颈间有一云板相连。
    壶柄上绘四朵灵芝,柄下有三颗乳钉,壶流两侧绘卷草纹。
    在其造型与绘画工艺中,洪武遗风十分明显。
    而壶流正面书写有,《大明建文年制》青花楷书六字款。
    这与洪武和后来的永宣青花大壶落款,有明显区别。
    特别是使用的青花,呈“苏料”典型的特征。
    这样的青花,青入胎骨,发色深沉浓重。
    在从整体看,整器工艺精致,气势宏礴。
    这只建文款青花花果纹大壶与景镇珠山官窑遗址中出土的“永乐花果纹青花大壶”,可以说是如出一澈。
    其造型,画工,胎釉、青花发色都有惊人的相似。
    尤其是青花原料的使用,无论其发色、浑散、颗粒、锡斑,微观等特征,都有惊人的雷同。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安卓苹果均可。】
    而这正说明,景镇瓷业的制造工艺,是历代传承有续的。
    永乐官瓷在制造工艺上,很大程度继承了洪武和建文时期的技术。
    其实,这有点给建文帝朱允炆增光添彩。
    毕竟建文帝在位时间太短,而他又是继承自洪武帝。
    所以,严格来说,永乐大帝继承的是建文时期的官窑瓷器。
    而这一时期的瓷器,最多在表现形式上属于比较新潮。
    当然,这一点是在古代的新潮。
    毕竟是新朝新气象嘛,年轻的皇帝,看待实物的眼光,自然也要年轻化一些。
    也许这才是建文帝时期瓷器的最主要特色,至于后来继位者朱棣,它的年纪可比建文帝大的多。
    所以,此时永乐的瓷器,应该更接近洪武时期的官窑瓷。
    只不过,在位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这就形成了永乐瓷器的特征。
    至于建文帝时期的官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