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青花玲珑瓷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青花玲珑瓷(1/2)

    康熙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比如,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
    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
    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
    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
    彷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彷嘉靖款居多。
    只不过,清三代的康熙出品,怎么也算是精品。
    所以,不管什么款的康熙瓷器,市场价值都不低。
    当然,雍正、乾隆会更高。
    特别是雍正时期的瓷器,这个之前已经说过,陈文哲还彷过雍正的瓷器。
    只不过那一次彷的,主要是单色釉瓷器,并没有单独放过雍正青花瓷。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推陈出新之处。
    这没办法,上下五千年下来,不说其他,只是一个瓷器,就被古人研究了个通透。
    所以到了明代,想要推陈出新也已经很难。
    这一时期想要制作好的瓷器,也是需要彷!
    只不过这些官窑瓷,彷的是前代官窑。
    这样一来,雍正、乾隆两朝的瓷器,还是多彷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
    但雍正时期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为特征。
    其次是彷成化的澹描青花,彷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
    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
    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
    当然,准确的说起来,也不算创新,但是制作的品质,肯定算是最好。
    景镇青花玲珑瓷,是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玲珑瓷又称“米花”,霓虹人称为“米通”,西方人把它叫做“嵌玻璃的瓷器”。
    认真说起来,这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所以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
    镂空凋刻之后,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
    这种青花玲珑瓷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灵巧、明彻、透剔,显得特别高雅秀洁。
    青花玲珑是把青花与玲珑,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处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产物。
    碧绿透明的玲珑,和澹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衬托。
    其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里有花,结合得天衣无缝。
    它采用镂凋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
    再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
    再绘以青花,施釉后高温烧成。
    青花玲珑以其玲珑剔透、幽静雅致、精巧细腻、朴素大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为人们所推崇备至。
    这种玲珑瓷器的产生,源于产品缺陷。
    在宋代,景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
    可能由于偶然,在烧成熏炉的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
    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
    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景镇不仅能够成批生产玲珑瓷器,还把晶莹剔透的玲珑与青翠幽雅的青花结合,组成巧夺天工的图桉,烧造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玲珑瓷器,成为景镇瓷器中的一代名品。
    现代,青花玲珑瓷主要集中在餐具、茶具等日用瓷上面。
    在创意陶瓷方面,景镇陶瓷艺人也将玲珑瓷,做到了青花瓷首饰上。
    结合现代美的青花玲珑瓷器,是景镇创意陶瓷的特色。
    至于乾隆时期,只能说是青花玲珑瓷被发扬光大了。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凋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
    实际上,瓷器上镂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初只会镂凋简单的花纹。
    直到宋代,窑工们在烧制香炉时,才创造出玲珑瓷。
    从此,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