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1/2)

    到了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
    特别是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方面是清三代的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则是皇帝喜欢。
    比如,由于康熙皇帝非常喜爱古代瓷器,觉得古朴精良的洒蓝釉瓷器工艺失传十分可惜,便要求jdz御窑厂重新研制复烧洒蓝釉瓷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所以才会有了之后,清流传下来的洒蓝釉瓷器。
    像是描金瑞兽纹碗,还有康熙的洒蓝釉下三彩鱼龙变化观音尊、洒蓝釉梅瓶、洒蓝釉龙纹胆瓶、洒蓝釉留白云龙纹花口盘。
    之后光绪之时也烧过,有洒蓝釉留白龙纹碗。
    当然,洒蓝釉瓷器,还是明代的最好。
    明代的洒蓝釉技术,不仅是当时烧制瓷器的巅峰之作,更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让后人对其推崇备至。
    宣德之后,弘治产品稍逊,近于藕荷色或支青色。
    此时的洒蓝釉,釉面亦欠匀净,色调深浅不一。
    但所制暗龙纹盘,里为白釉,外以青金蓝釉为地,龙身施澹孔雀绿彩,颇为精致。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安卓苹果均可。】
    其实从这些瓷器就可以看出,古代匠人对于青色、蓝色、绿色的认知,真不是那么绝对。
    不能说不认识,而是有点混淆。
    所以,在嘉靖时期还创烧了回青釉瓷。
    回青釉与霁蓝釉,同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
    只是所用青料,为当时特有的回青与国产石子青调和而成。
    这一点又和佛头青相似,所以这种回青釉,呈色跟霁蓝釉差不多。
    但是,回青釉不如霁蓝釉深沉浓艳,而是呈浅蓝色。
    而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
    一般霁蓝釉瓷器,足内无釉露胎。
    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每一件都是蓝釉瓷器中的精品。
    这样的蓝釉瓷,从胎底也能看出一些特征。
    比如底胎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发黑色。
    可惜,万历朝之后,蓝釉瓷基本绝烧。
    只有等到了清代,蓝釉才因为康熙、雍正、乾隆的喜欢,才重新复烧。
    在经过明末清初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于清康熙时期再度兴盛。
    此后历朝均有精品传世,且存世数量远大于明代蓝釉瓷。
    康熙以后,历代均有洒蓝釉瓷器生产,彷康熙洒蓝釉也不少。
    鉴定时要注意各时代的造型胎釉产,彷康熙洒蓝金彩容易脱落,常有后世金彩脱落后描金复烧的。
    所以,一定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描金的痕迹。
    现代彷品金彩是用金水烧的,呈色比康熙金彩艳丽,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雍正时期清代蓝釉瓷,以雍正蓝釉冠绝。
    雍正时期,以唐英任御窑厂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烧制得极为成功。
    这一时期的霁蓝釉瓷比例则最为匀称,线条最显秀雅。
    雍正橄榄瓶品种颇多,包括青花、粉彩、单色釉等,霁蓝釉属十分少见的一种。
    其特点为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釉面蓝中泛紫,因其釉色艳丽而独步清一代。
    乾隆时期,蓝釉瓷以霁蓝釉和天蓝釉为主,多见陈设器,也有部分祭器。
    这一时期,蓝釉描金装饰大量出现,并且蓝釉描金装饰技法一直盛行至清末民国。
    清代霁蓝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澹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
    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
    综合起来,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
    雍正之时最盛,到了乾隆又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
    霁蓝釉瓷器的鉴定和辨别,跟其他宫廷官窑瓷器差不多,甚至说也十分简单。
    还是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看釉面。
    元代的以及明初,属于数量少于其它釉种的高档釉种。
    优质霁蓝釉是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佛头青,蓝中泛紫。
    这种釉色是一种高温釉,即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窑内1280--1300摄氏度左右与坯胎一起一次性烧制成功的瓷釉。
    此时的釉色色泽深沉,釉面不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