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1/2)

    根据清代乾隆时期的倒流壶特征,陈文哲从其造型和工艺上,可以做出很多倒流壶。
    他现在彷的是一把豆青釉倒流壶,它的珍品为乾隆年间的物品。
    接着就是青花、五彩、粉彩、黑釉、蓝釉、黄釉的各做了一件。
    其实想一想,这种倒流壶在古代还是很有用的,要不然历朝历代也不可能只是因为奇技淫巧就追捧它。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制作倒流壶呢?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各种猜测。
    最令人信服的一个回答是,倒流壶应该是古人乘马车出行必备之物,尤其是出远门更要携带此物。
    在古代,马车车轮都是木轮,道路多为土路,因此马车行走时十分颠簸。
    在这样的情况下,携带普通带盖的瓷壶根本无法使用,因为壶中水会溢出来,壶盖也极易摔碎。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而倒流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被古人喜爱。
    完成了各种各样的乾隆倒流壶,做这种器型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不过,作为种花家的最后一个王朝,收尾也得有点纪念意义。
    所以,陈文哲又做了一把道光年间的倒流壶。
    这应该是道光时期十分难得的精品瓷器,而且还是一件倒流壶。
    做完之后,这件倒流壶精美的造型,让人爱不释手。
    这件青花瓷壶,造型精美。
    瓷壶没有壶盖,壶身刻有花卉等图桉。
    落的是“慎德堂制”的款识,这个款识说明,此壶如果是真品,那么它就是清道光十四年到道光三十年间制作的。
    慎德堂是圆明园内的一座宫殿建筑,位于圆明园九州清晏岛。
    这是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内居住的寝宫。
    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创作《慎德堂记》一文,解释了“慎德堂”名字的由来。
    “崇俭去奢,慎修思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子女的教育,告戒皇子皇孙,祖宗创业不易。
    出于对慎德堂的偏爱,道光皇帝要求慎德堂的日用品上,都必须带有“慎德堂制”的款识。
    做到这里,清代的青花瓷也到了收尾阶段。
    之前的皇帝都做过了,之后就来到了最后的清光绪时期。
    随着“同光中兴”的出现,景镇瓷业虽明显萎缩。
    但官窑、民窑仍不断烧造瓷器,与咸丰、同治二朝相比,产品数量要多,且其中也有少数精美之作。
    所以人们往往把光绪瓷器,比作清代制瓷业“回光返照”的一个阶段。
    光绪青花瓷完成了一次复兴,出产青花瓷品种和数量为晚清时期之最。
    光绪青花的代表作,应该是青花花卉纹观音瓶。
    它高265,宽11。
    此器物敞口,束颈,熘肩,腹下部渐收,瓶身细长,器型规整,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胎薄体轻,釉质光洁无暇,线条流畅,华美清丽。
    瓶身通体青花为饰,腹部绘有花卉纹,花开正艳,妍美饱满。
    枝叶舒展轻盈,笔意酣畅洒脱,花卉风姿典雅。
    青花发色浓郁纯净,画工飘逸洒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收藏陈设的少见佳器。
    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记载,光绪元年和二年,景镇御窑厂先后为朝廷烧制过大量的青花瓷、粉彩瓷和各种色釉大缸。
    其中专供内宫使用的瓷器上署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和“坤宁宫制”等款识。
    另外,光绪十年,为慈禧五十寿辰制作赏赐,花费了白银两。
    光绪二十年,为慈禧六十大寿烧制了两批瓷器,共花费白银1284万两。
    光绪三十年,为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烧制的瓷器又耗费白银385万两。
    这数次生产的瓷器品种众多,包括餐具、西餐具、文房用具、陈设瓷、赏赐瓷等各种类型。
    “天地一家春”“长春同庆”“吉祥如意”“永乐长春”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这批瓷器的精美,从一件小碗就能看出。
    所以,陈文哲做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碗。
    这只小碗高8,宽19。
    敞口,深腹,圈足,足端修治规整,器型隽秀,胎质规云端秀。
    碗身内外满施白釉,釉汁莹润微泛亮青色,清韵弥漫开来。
    碗外壁绘缠枝莲纹,枝叶缠绕如丝,在藤蔓相交之间蓦地开出一朵又一朵青花。
    碗底莲纹瓣瓣相连,构图疏朗。
    底书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青花瓷,笔笔简洁,却有种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