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内发旧器

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内发旧器(1/2)

    鉴定哥窑等有着聚沫攒珠现象的瓷器,还是不难的。
    比如,气泡十分细小,均匀分布,这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彷制品。
    因为古代多用木头,和煤炭烧窑,温度控制不如现在电窑稳定。
    所以气泡不可能十分细小,分布均匀。
    再比如,气泡边缘清晰,旗袍内部干净清透,那也有可能是彷品。
    因为古陶瓷在岁月的侵蚀下,气泡透明度会下降。
    由于气泡内部是空的,素以釉当中的活泼的元素,会在气泡中堆积。
    所以古陶瓷的气泡,往往会有后生物质。
    当然,这些在彷制哥窑的过程当中,也仅可以作为参考的一个方面而已。
    任何一家出名的古代窑口,能够流传到现在,都是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单纯彷制任何一个方面的特征,都是不可取的。
    比如传世哥窑瓷器的特征,除了众所周知的,还有一些小细节。
    一般传世哥窑瓷器的胎色较深,胎质坚致,釉色有灰青,粉青米黄等。
    釉层凝厚如堆脂釉面润泽如酥,而且基本都开有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的冰裂纹状纹片。
    在古代烧官窑的时候,它里面就有种开片。
    但是它并没有像我们今天看到哥窑的开片那样深,它只是一种开片。
    很多博物馆里的官窑瓷器,完全就和哥窑一样,所以也有博物馆会直接评定为哥窑。
    所谓官哥难分难辨,道理也就在这个地方了。
    而要彷哥窑,那么就要看看前人的历史经验。
    比如在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陶成事宜纪略》中,就记录了御窑厂烧造的彷古和创新瓷器共57种。
    其中“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彷内发旧器色泽”。
    彷品釉色分米色,粉青,均彷自“内发旧器”即当时宫廷收藏的哥窑。
    这与今见传世哥窑的釉色,分类大致相符。
    从明代到清代,到现代仍然在彷。
    而且哥窑,喜欢它的人很多。
    彷制出来以后,一直是在市场上面作为一种好的营销手段。
    比较出名的就是康熙年,康熙年不光是官窑彷,民窑也彷,而且民窑彷的是大量产品。
    书上写的开片以后的线的颜色,是经过后人染制的。
    这可能指的是清代以后的作品,因为它尤其是清代彷品。
    比如它那边瓷土,已经没有铁元素。
    或者是添加铁元素很少,很少。
    那么它出不来像宋代这样金丝铁线的效果,那就是靠后人去染制。
    在哥窑“金丝铁线”的产生之后,后世不断模彷生产,但是始终无法完全地将其彷制。
    最初哥窑生产的瓷器,釉面光亮,有层酥光,底足呈铁锈红。
    经过氧化,铁线颜色发黑闪蓝,带有对外扩散。
    但金丝和铁线两纹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明清时主要是景镇彷制哥窑,其产出的瓷器胎体颜色呈白色。
    釉面有一层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与明清单色釉瓷釉面宝光相似。
    金丝与铁线交织在同一张网纹线上面,铁线的颜色也显得发黑。
    这与传世哥窑瓷器上面的铁线颜色发黑闪蓝,有明显的不同。
    有的器物口沿及底足施酱色釉,模彷传世哥窑紫口铁足的特征。
    也有器物口沿及底足不施酱色釉颜色,但器物底部露胎处有自然空气氧化的包浆(陈旧感)。
    现代彷哥窑瓷,彷制的造型、釉面的开片、作旧的方法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但与传世哥窑真品瓷,及明清彷哥窑瓷相比,都有很大区别。
    而现代彷哥窑瓷器,其特征就比较明显了。
    首先釉面有一层贼光,学术界称火光。
    如果作旧,就留有人工作旧的痕迹,釉面的光不自然。
    没有传世哥窑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没有明清彷哥窑瓷釉面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
    其二,现代高彷品,可以彷制出传世哥窑瓷的金丝与铁线两张网纹互不相干的特征。
    但与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像钢笔在宜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有自然的晕散(对外扩散)。
    现代高彷哥窑瓷的金丝线,就像圆珠笔在宜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比较生硬,无自然晕散。
    犹豫哥窑器太过出名,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彷者。
    特别是明清官窑,彷的更多。
    比较出名的有清代的彷哥釉叶式洗,这只瓷器是清乾隆时期彷的。
    它高24厘米,长177厘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