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七百章礼坏乐崩

第一千七百章礼坏乐崩(1/2)

    看着眼前的这张照片,陈文哲确定,应该是九鼎八簋。
    真实的九鼎八簋,不说是他,就算是国内的几个大型考古队,能够见过几次?
    陈文哲能确定,这些都是西周的青铜器,因为他通过回朔,看到了这一批青铜器拍照的过程。
    就通过手中这张照片,他能够看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九件铜鼎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最大的一件通高545厘米,最小的一件也有475厘米。
    八件铜簋形制相同,纹饰相近。
    从九鼎八簋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过去那种雄浑凝重的艺术风格,而趋向秀丽轻灵。
    纹饰也从过去奔放的粗纹,改为工整的细纹。
    像这些青铜鼎上的蟠虺(hui)纹,两条或多条虺龙,相互缠绕在一起,连续反复穿透盘旋,生动而纤细的附在器物的表面,极具华美繁缛的艺术效果,代表了这一时代新的潮流。
    这套九鼎八簋是在继承殷商青铜器技艺的同时,有着独创一面的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技艺。
    这在鸟形青铜器、兽面纹饰上大放异彩。
    这样的青铜器,跟之后几个时代的青铜器还是不同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
    这时的青铜器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凋艺术相媲美。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出土青铜器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
    汉代青铜器继承战国青铜器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我国青铜器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我国青铜器文化史上,长达三个半世纪,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青铜器间的一个低潮。
    出土青铜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没有在青铜器文化上有多大创新者。
    问题是,中华民族传统青铜器文化、包括“九鼎八簋”对称设置,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融合创新的。
    我国“九鼎八簋”对称设置的内涵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春秋战国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的情形,有双重的意义。
    一则是王室东迁之后,封建宗法秩序大乱,象征封建秩序的礼乐制度,也发生“礼坏乐崩”的现象;
    一则是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礼”不再是贵族的专利。
    由于古代我国的几次大的社会动荡,而造成的价值观、道德体系崩溃离析之外,还和发生“礼坏乐崩”。
    所以,缺乏一种长久而深入人心的敬畏心和价值观有关。
    但是生活在现代,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
    所以,九鼎八簋的形制、数量、大小、甚至是纹饰,都是有一定规矩的。
    比如为什么“九鼎八簋”上圆下方形体,演变成“抱圆守方”形状?
    中华文明古人讲:天地间道理,天下有天下之智。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天地观”,及从“抱天守地”到“抱圆守方”朴素创新的中国人文精神等等。
    深入研究中国“九鼎八簋”对称设置的内涵文化,必须从“九鼎八簋”对称设置的历史背景,考察挖掘“九鼎八簋”形体厚重。
    所以,九鼎多上圆下为三足的外在形体;
    详细分析八簋器身,就会发现,多为上圆下方,饰有兽面纹。
    九鼎八簋,古代中央政权的象征。
    九鼎代表我国古代九州,鼎,是古代礼器中的主要器物;是各级贵族的专用品;是一统天下、建立夏朝的标志。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
    鼎通高47-535厘米,口径457-533厘米,簋通高211-228厘米,口径195厘米左右。
    这样的形制,器型好像是小了点,但是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身份不足,却也用九鼎八簋下葬的王侯。
    不管怎么样,这么一批青铜器同时出现,还是十分震撼人心的。
    比如,每一个走进北湖博物馆的曾侯乙展馆的参观者,都会被那里的“九鼎八簋”的气势所震撼。
    同时,他们也会生出一个困惑。
    历史上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权的象征,也就是只有天子可以拥有。
    而诸侯之能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
    但曾侯乙是我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虽是国君但在当时并非天子,理应是七鼎六簋,却为何是九鼎八簋呢?
    那么曾侯乙的九鼎八簋,是否属于僭越呢?
    博物馆墙上的文字解释其为加等,且符合诸侯鼎制。
    但在西周晚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