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七百零五章成套编钟

第一千七百零五章成套编钟(1/2)

    像是陶埙,就是一种重要的古乐器。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这种古乐器-陶埙。
    我国甘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二十多个圆鱼形三音孔彩色陶埙;
    嫩和辉县琉璃阁殷墟古墓中,出土了两个五音孔陶埙;
    南河安阳侯家庄古墓中,出土了一些五音孔陶埙。
    这些陶埙的发现均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的古乐器,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跟陶埙一样古老的,还有石磬。
    我国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磬,来源于南河禹县龙山文化晚期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石磬。
    西山襄汾陶寺古墓和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出土的夏代石磬。
    虽然表面处理不太理想,但是经过测试之后,发现其音高已经近乎完美。
    商代石磬,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河安阳出土的龙纹石磬和虎纹石磬。
    此时的石磬制作十分精美,而且颇有气势。
    最为重要的是经过测试,其音色非常浑厚,给人一种悦耳动听的美感。
    此外,编磬在商代也十分流行。
    夏商周三朝的音乐发展十分鼎盛,其古乐器当中,自然也离不开鼓。
    鼓有鼍鼓和铜鼓之分。
    鼍鼓,一般是指用鳄鱼皮所制成的鼓,它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乐器。
    西山襄汾陶寺古墓中,出土了一个鼍鼓。
    其造型非常别致,鼓身周围有四种色彩绘制而成的精美图案。
    根据考古专家推测,该鼍鼓是墓主人生前的一种重要的礼器。
    铜鼓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打击乐器和礼器,一般多用在宴会、乐舞和战争中。
    我国最早的铜鼓出土于商代,鼓面有类似于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有精美的双鸟。
    钟鼓是不分家的,有鼓,自然更是有钟。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钟出自于夏朝,但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实物。
    钟类乐器中还有铙和编铙,根据考古发掘记录,我们知道商代已经出现了大铙和编铙。
    有的铙为单件,有的编铙为三件套或者是五件套,出土的数量众多,让人为之惊叹。
    最后就是铜铃,铜铃是我国古代乐器中非常古老的一种。
    其形制和钟非常接近,但是较钟要小很多。
    我国最早的铜铃始见于商代,主要是作为乐器使用,有时在车上、马上等也使用铜铃。
    铜铃的规格大小不等。铃的上部一般均有环状耳,可以穿绳系挂,铃内有两个铁制的圆珠。
    每当演奏时,铃内的铁珠碰击着铃壁,音色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发掘了那么多古墓,发现一大堆铜钟、铜铃实在是很正常。
    而其中最出名的打击乐器,肯定不是上述这些,而是编钟。
    编钟是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我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形成。
    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
    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
    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
    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
    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
    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
    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陈文哲看到的照片上的变种,就十分的引人注目。
    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仔细看其中一张照片,这件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一件大镈钟共65件组成。
    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
    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
    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
    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在照片上有标注。
    陈文哲之前制作过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