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美利坚财富之路 > 第284章:快刀斩乱麻的收购

第284章:快刀斩乱麻的收购(1/4)

    艾登·巴克利觉得今晚的谈判有点不靠谱。
    因为太快了,不像是在讨论价值35亿英镑,一个昂贵的媒体集团。
    反倒像是在菜市场里,买一个土豆一样简单。
    但其实今晚与艾登·巴克利的谈判,亚伯的顾问团私底下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包括考察并且实时观测英国电讯媒体集团的价值,还有该集团旗下几份报纸的价值。
    这家公司旗下真正值钱的,其实就只有一份《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是在英国具有影响的全国性报纸。
    它在1855年6月29日创刊,1937年与英格兰地区的《晨邮报》合并,称《每日电讯和晨邮报》,后改为现名。
    它是英国四家全国性「高级」日报中销量最大的一家。
    该报排版紧凑,内容广泛,但其消息比其他全国性大报简短,1994年该报成为欧洲第一家网上报纸。
    和美国的同行一样,互联网出现,进入新世纪以后。
    原本特别发达的英国报纸行业,也一直在逐渐萎缩中。
    《每日电讯》其最高峰时期,日销售记录是245万份。
    那是二战胜利的那天,它刊登的关于二战胜利的新闻。
    那一天英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报纸,销量都比平时几乎涨了一倍。
    这个历史最高销量,含金量稍微有点低。
    不过在战后到1990年,在这漫长的四十多年时间里。
    《每日电讯报》差不多也能够维持100+万份左右的销量。
    当新时代来临,互联网出现之后。
    《每日电讯报》与其他同行一样,销量日渐下跌。
    到了2001年的现在,《每日电讯报》的平均日销量,已经只剩下80+万左右。
    即使是这个销量,却也仍然让《每日电讯报》,坐稳英国报纸日销量的头一把交椅。
    第二名的《泰晤士报》和第三名的《卫报》,它们的成绩更差。
    关键是这些比较严肃,不能让太多广告影响销量的报纸们,它们最近几年连盈利都成问题了。
    像《每日电讯报》,已经持续亏损两年。《泰晤士报》已经亏损了近三年。
    最惨的是《卫报》,据说已经亏损超过五年。
    《泰晤士报》还好,它背后是英国新闻集团,也就是默多克的那个新闻集团。
    背靠超级大树的《泰晤士报》,那一点亏损完全不是问题。
    《每日电讯报》和《卫报》这种背后没大腿的,渐渐的就有点扛不住了。
    作为第一大报,《每日电讯》血条比较厚。
    《卫报》那边,从去年开始就频频传出要被破产清算的新闻。
    在当下这个时代,这些纸质媒体时期的霸主,它们的命运就好像日不落帝国的命运一样。
    垂垂老矣,只余昔日荣光。
    艾登·巴克利有点不适应,亚伯快速简洁的谈判风格太不符合商界规矩了。…
    这是艾登·巴克利不知道,电讯媒体集团与《每日电讯报》的底子,已经全被亚伯这边搜刮清楚。
    就连该集团可能的报价,顾问团也给出了参考。
    艾登·巴克利35亿英镑的报价,就在参考价当中。
    亚伯今天晚上,还有多场谈判要进行。
    确定这个报价在心理预期之后。
    亚伯就快刀斩乱麻,在艾登·巴克利有些凌乱的情绪中,快速解决了与电讯媒体集团的事宜。
    当然了。
    艾登·巴克利回去以后,还要和家族内部以及股东们开一下会。
    最终确定要不要35亿英镑,把英国电讯媒体集团卖出去。
    不提艾登·巴克利凌乱的情绪。
    萨沃伊酒店这边。
    亚伯已经马上开始了下一场谈判。
    第二个人,就坐在刚走的艾登·巴克利隔壁。
    第二位商人的名字叫克里·基尔希。
    克里·基尔希不是英国人,他是个德国人,今天才刚从德国赶过来。
    克里·基尔希是基尔希家族的成员之一,而基尔希家族则是基尔希集团的创始人。
    至于基尔希集团,它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传媒集团之一,是德国第一大传媒公司,欧洲前三的传媒公司。
    该集团旗下的基尔希传媒,垄断了德甲的转播权和广告业。
    亚伯找克里·基尔希的目的很简单。
    「基尔希先生。」亚伯说:
    「实话实说,我想要买基尔希集团手上的selc公司股份。」
    克里·基尔希和艾登·巴克利一样。
    能来到这里,早就与亚伯的顾问团,谈判过很多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