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美利坚财富之路 > 第284章:快刀斩乱麻的收购

第284章:快刀斩乱麻的收购(3/4)

热门推荐:

    在2002-03赛季开始之前,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将付给意甲的转播费用大规模下调,从8850万欧元砍到了4500万欧元。
    转播收入的锐减使得一大批中小俱乐部陷入困境,意甲七姐妹之一的佛罗伦萨队直接宣告破产。
    同样的例子还有世界杯。
    基尔希集团能够债台高筑得这么夸张。
    和莱奥·基尔希这位创始人和董事长,坚持用167亿美元的天价,买断了2002年和2006年世界杯全球电视转播权有关。
    莱奥·基尔希从九十年代起的一系列睿智操作,已经快葬送这个德国第一传媒集团。
    克里·基尔希在此时看到了亚伯的「财大气粗」。
    走投无路的基尔希集团,如果可以在亚伯手上获得资金的话。
    或者让亚伯入主基尔希集团的话,克里·基尔希觉得有希望让基尔希集团起死回生。
    谁叫亚伯·史密斯豪富之名,早已经穿过大西洋,传递到了欧洲这边呢?
    也许那样子,就可以维持周转下去,让公司坚持的更久一些。
    只
    不过这些情况,亚伯的顾问团,早就已经向他反映过了。
    连建议也给出来了。
    那就是基尔希集团不值得拥有,它负债太严重,已经严重到资不抵债。
    更麻烦的是,莱奥·基尔希这个睿智的判断出了问题。
    基尔希集团旗下的那些东西,大部分的盈利能力与其成本都很不匹配。
    像基尔希媒体公司,三年来平均每年的税前利润只有2亿欧元左右。
    要是缴了公司税,可能连15亿欧元的利润都没了。
    15亿欧元的利润,只够还负债的利息,今年的情况看起来甚至还不够。
    加上肉眼可见的几年内,它的收入也不可能有大额增长。
    也就意味着基尔希媒体起码在五年,还会一直亏损。
    负债22亿欧元还要一直亏损,没几个人扛得住。
    类似这样的子公司,可以说遍布整个基尔希集团上下。
    德国当地媒体的那个形容最贴切,此时的基尔希集团就是浑身癌症,癌细胞已经蔓延到全身。
    浑身上下就只剩下两三两肉是好的,其他都已经全都是癌细胞增殖。
    这让对基尔希集团,原本还颇有些兴趣的亚伯,也打起了退堂鼓。
    亚伯不缺钱不假,想要让世界听见史密斯传媒的声音也不假。
    但这样的超级巨坑,就算是他也不会跳进去。
    好在顾问团也给了他建议。
    顾问团建议亚伯,可以不入股基尔希集团。
    但要是基尔希集团想借钱的话,加上一些条款,那是可以借出去的。…
    那样基尔希集团真的有个万一,有优先条款在,史密斯传媒或许有机会获取基尔希集团的某些优质资产。
    只是可惜大家都这么想。
    那些贷款给基尔希集团的银行、公司,早就已经把基尔希集团的优质资产分了一遍。
    除非基尔希集团还能活下去,否则它也拿不出还能处置的优质资产抵押给亚伯了。
    换句话说,亚伯就算是想贷款,基尔希集团也拿不出他想要的优质资产了。
    selc公司的股份,已经是唯一可以出售的优质资产。
    其他的都已经被抵押出去了。
    克里·基尔希也就没有提贷款这件事,而是直接问亚伯对股份有没有兴趣。
    那是自然没有的。
    克里·基尔希只得带着遗憾离去。
    亚伯也有点惋惜。
    基尔希集团毫无疑问是一大块肥肉,可惜就是这块肥肉长满了癌症,让人望而却步。
    好在也不是没有收获,起码把selc公司75的股份买了。
    搞定了克里·基尔希以后,亚伯又与剩下的每人谈了一下。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
    能够来到这里的这些人,都已经提前与亚伯的顾问谈判过了。
    过来这边就是走个过场,最后确定一下。
    而剩下的客人里,有英国《每日邮报》、《每日星报》、《每日快报》等几家报纸的老板或者代表。
    别看这些报纸,每个都有一个「每日」的前缀。
    它们其实和电讯媒体集团毫无关系。只是和《每日电讯报》一样,在名字前面有一个「每日」而已。
    《每日邮报》是和《每日电讯报》差不多类型的「高级报纸」,就是与泰晤士、卫报差不多的严肃性国际、财经新闻为主。
    《每日快报》是一份中级报纸,以文章短小精干,浅显易懂出名,读者多为中下层阶级。
    至于《每日星报》,则是一份纯粹的小报,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