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顽贼 > 第八十八章 骡子营

第八十八章 骡子营(1/2)

    七日之间。
    延安的金明驿、安塞的园林驿、延川的甘谷驿通通遇袭。
    府城及三县的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全被一把火烧个干净。
    这火蔓延三县,直至烧进延川,毁了文安驿与向北的所有急递铺才稍稍停止。
    延川并不安全。
    只是因为一场大雨,百姓重新回归务农,才呈现出短暂的一片祥和。
    尽管这里的土地依然光秃秃,可田间劳作的受苦人生活有奔头。
    在陕北,肯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就没有怕辛苦的。
    刘承宗的队伍在掠夺中变得庞大,招募到将近二百个好苗子。
    这些人有会骑马能射箭的驿卒,还有习惯在三刻钟奔跑十里地的铺司兵。
    而且还弄到三百多匹马、六百多头驴骡。
    他没打扰延川这份宁静,甚至还做了不少好事。
    在南塬、北塬几个村子,用文安驿得来的粮食为百姓保住一口气。
    在井家沟、火烧窑等地,帮百姓抗税,就地包围、收降衙役。
    还在县城南边的卧虎山花了两天,给当地百姓挖了条渠。
    他不是大善人,做这些事有两个目的。
    一来,是为总结、完善自己的思想。
    在干旱地区与非干旱地区……刘承宗在小本儿上把非干旱地区划去,写上降雨干旱地区。
    要使用不同的策略。
    干旱地区,可以用武力对抗、散粮招募、破坏县城、抢掠大户、攻掠驿铺等方法,来摧毁朝廷基层力量。
    而在降雨干旱地区,这样的方法行不通。
    只要百姓看见一丝希望,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脑袋别在腰上造反,甚至连放高利贷的大户,都能得到百姓拥护。
    刘承宗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进一步深思解决办法。
    另一份记忆告诉他,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这种情况,就需要为百姓做好事,散粮、挑水、趁机抗税、修渠,哪怕是贼,也要以义贼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中。
    如此一来,只要展现出比正常人略高的道德,也能达到摧毁官府基层力量,收获民心的效果。
    因为就算百姓躲过干旱,躲不过干旱后的税吏与衙役,躲过他们,也躲不过要债的狗腿子。
    即使运气好到把这些都躲过,他在哪里,官军早晚也会到哪里来。
    干旱、大户、官府和官军。
    这套连招儿威力极大,曾把黑龙山的刘举人打趴下。
    刘承宗不信有人能完全挡住。
    只要一招接不住,不是死鬼就是反贼。
    至于做好事第二个目的就单纯多了。
    他要用驿站的马,换那些富有农民的驴和骡子。
    马实在太能吃了,刘承宗无法承受三百多匹马带来的口粮消耗。
    兵可以当儿子养,每天吃一斤半就没人报怨,吃两斤就高兴没边儿了。
    马得当祖宗供着,一天五斤算半饱,吃八斤才愿意带你跑。
    骡子就舒服多了,吃上两斤东西,让干啥就干啥。
    一匹马换两头骡子对刘承宗来说非常划算。
    很快,整个队伍实现了人手两头骡子,狮子营成了骡子营。
    当然,还留了八十多匹马,除军官二十余匹外,剩下的战马都拨给善于骑马的驿卒,组建了一支塘骑队,用以遮蔽战场。
    骡子营完成全部换装那天,刘承宗集结了各什的掌令官,让他们每人捡根短棒子系在腰上。
    骡子营第一条命令,除特殊命令与伤病员,任何人行军不准骑驮畜。
    被发现就准备好挨短棒子抽吧。
    总的来说,直到七月,刘承宗都在延川东部山区活得很舒服。
    反正粮食抢够了,每天就带着人在山里行军,这走走、那看看,每天五十里地。
    除了行军队列,没有进行过军阵转换之类的训练。
    刘承宗只是尽量学着兄长的样子,把过去兄长教他的一些注意事项,重述给部下。
    因为在练兵这块,刘承宗也就会安排人,但并不熟悉真正练兵。
    曹耀倒是会练,可这人懒得练,他觉得训练农民军是出力不讨好,这帮人早晚要死,能活个几场仗也就对战争熟悉了。
    到时候再教也不迟,省得浪费感情,辛辛苦苦把人教好,一场仗下来人没了,心里多难受。
    这就导致骡子营在军事问题上,认知出现了断层。
    刘承祖的言传身教,目的是把一般人普遍会犯的错误教给刘承宗。
    刘承宗也学习得很好。
    可一般人都不会犯的错误,刘承宗不知道。
    他只忙着记录山川地形,方便以后打游击了。
    顺便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