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开局北美1400年:正在建国 > 【335】不祥之兆

【335】不祥之兆(1/4)

    “海外有神明立国?!”
    东宫,书房。
    三人对坐。
    郑和吐露真相,便换来朱高炽的失声呢喃,一双童孔也失了神——
    “神明,神明……”
    郑和出使西洋之目的,后世争议颇多。
    宣威海外是多数人认可的。
    再从朱棣设立“四夷馆”可看出他的野望,就是要定立天朝上国之威,令万国来朝,名垂青史。
    同样,奉天靖难过于牵强,朱棣得位不正,无论民间、朝堂,多有反声。
    这才有重启锦衣卫,排除异己之举。
    朝内渐渐安定,朱棣就想从外部凝塑金身……
    郑和之前,已有太监尹庆出使南洋满剌加、苏门答腊、古里等地。
    诸国送来供奉,奉明为主。
    此举的成功可谓搔到朱棣痒处,四方诸国皆认吾为真皇,如此德威前朝又有几个帝王能有?
    于是,郑和舰队正式组建,将出使规模几度拔高。
    至于其他的额外因素就更多了。
    民间禁海,偌大一条商路摆着不用是暴殄天物;
    而禁海之由来是以朱元章开始。
    洪武总历三十一年,建文四年,以大明地理划分,将海上分东西二洋。
    西洋包含南洋与更远处之地。
    东洋就好理解,吕宋、倭国、李氏王朝都在其列。
    最后者亦是得位不正,请得朱元章证明,确立与明的从属关系。
    而吕宋稍远,问题出在倭国。
    倭国极度依赖中土的贸易属性加持,产出能效低下,只能采购。
    蒙元时无论江南、南方都与其有繁密商业往来。
    到了大明建立,海禁条例一出,贸易戛然而止。
    洪武、建文几十年来,倭国各类商品价格暴涨,国势动荡,又有南北之乱在即。
    近海地方豪族坐不住了,倭寇乱象再起,频繁袭扰大明近海,烧杀抢掠。
    郑和舰队组建,正有威慑东洋之意,遏制倭寇滋生。
    而除以上因素外,探访海外自秦就有记录。
    谁也不知世界尽头到底还有什么……
    又或者,真有蓬来仙岛?
    若能求得长生仙药,不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皇权永存?
    当然,这种虚无缥缈的幻想,只在众人心照不宣间,从未有人当过真,否则历朝历代早有端倪显现,而不至于总有“药皇帝”炼丹而死。
    可就在当下。
    此时此刻。
    原是虚无缥缈之说,竟幻化实相,来到眼前……
    “这,这怎么可能?”
    “海外有神明……”
    朱高炽晴天霹雳,世界观正在迅速崩塌,并以神明存世的角度,重新建立。
    郑和、王景弘相视一眼,只有沉默。
    他们二人对太子殿下的情绪,最能感同身受。
    因他们是真正的亲历者。
    神迹梦幻;
    神罚灭世;
    世间已生出了大变数。
    书房内,随着朱高炽的呆滞,沉默了几刻钟。
    也不知具体过了多久。
    太子一具肉山勐地颤摇,令身下椅子连同地板都咯吱作响——
    “你,你等如何证明?”
    郑和道:“西洋总兵两万余官民亲眼目睹,而太子可曾想过……”
    “天花之灾,可是凡人可解的?”
    朱高炽身体控制不住的狂颤,声音都走调了:“你是说,那陆、陆之让是从……”
    他没敢谈及那“未知”存在,因他还不知其本质,唯恐冒犯神明。
    王景弘颔首:“陆之让,董肖几名医官,得此神明赐法,而此法已再他们几人身上验证。”
    “此外,今日码头僭越之举,也是因那所谓‘土产’,并非凡物。”
    朱高炽脸色涨红,立即追问:“那是何物?”
    “神明赐福之恩典!”
    “其一名曰玉米,亩产可至五石。”
    “其二名曰土豆,亩产可至十五石以上。”
    “其三名曰红薯,亩产亦为十五石!
    ”
    “三者皆可为主粮!”
    哗。
    肉山再颤,已是站立而起:“你,你说多少?十五石?!”
    二人不敢怠慢太子,跟着起立:“只是保守估计。”
    关于粮产问题,航船数月,郑和等人与跳鱼已有过请教。
    神国虽以神农稻种为主要作物,但其余三样也有播种,作为主粮搭配,也可为牲畜、战马饲养。
    跳鱼是印刷研究小组负责人,实则这个研究小组已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