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崇祯大帝的挂机系统 > 127铁路计划

127铁路计划(1/2)

    “虽然修建铁路成本巨大,但是各位大人想必都已经知道铁路的好处了。希望各位大人回京之后能上书,奏请陛下继续修筑铁路。”
    见目的达到,一旁的王承恩终于说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
    朱由检为何让他们坐车到天津?
    空辆车,多装点粮食拉过来不好吗?
    还不是为了让他们切身感受一下铁轨的魅力。
    铁路对国家的稳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但是修建铁路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平均下来一里的7000余两银子。
    即便是现在大明一年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万两白银,也架不住这么烧钱啊。
    这也是朱由检明知铁路的好处,那怕后来签到获得了不少铁轨。也没有重新启动铁路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朝廷需要规划,需要京津铁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产生收益。
    只有产生了收益,才能忽悠人投资。
    没错,开始的时候朱由检并没有打算光自己出钱。出物资。
    倒不是朱由检缺钱缺物资,
    实在是没有铁路的话,陆地运输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就好比修建京津铁路为啥成本这么高?
    除了大家第一次修建不熟之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运输的成本太高了。
    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十分之一物资被浪费在了运输上。
    如果拉动投资,让附近的地方豪强提供粮食,就能大大的减少粮食运输的损耗。
    即便到时候给对方一定的收益,到那时加起来,的成本也绝对要比现在的运输的成本要低得多。
    但是现在在地方豪强眼中,朱由检就是一个昏君,一个大大的昏君。
    他们不捣乱就谢天谢地了。
    没有见到收益之前,还指望他们投资!做梦呢?
    至于招收散户,朱由检虽然也想,但是操作起来实在太难了。
    现在可不是后世,拿个身份证记录一下信息就可以了。
    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一笔一划的记到纸上。在签字画押,这样一来任务可就大了去了。
    当然了要是找一些有德行的人收集百姓手里的粮食,在租借给施工队,也不是不行,但是这里面风险就大了。
    人心难测。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年轻的时候可能会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
    一个长相凶狠,满脸伤疤的壮汉,也可能是一位战场上的勇士。
    一位风评极好,隔三差五做好事的乡绅,可能背地里进行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一位风评极差的人,也有可能是朝廷打入邪恶势力的密探。
    寻常百姓家里,家产加起来,撑死了也就七八两存银。
    换算成粮食也就七八石。
    家底薄,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就差。
    要是在遇到个骗子,打着朝廷的旗号,把他们给骗了。
    那朝廷岂不是的吃大亏?
    “先把,京津铁路的第二道铁路给修了,
    天津靠海,直接把海路开通,到那时,京城和天津之间的交易必定增加数倍。到那时就是铁路大展神威的时候了。”
    “京城到中原,到陕西,到9边的铁路也必须提上日程。”
    远在京城的朱由检盯着眼前的大明地图盘算到。
    “
    蒸汽机的研究也该踏上日程了,有了蒸汽机,火车也就快了,到那时铁路的威力才能到最大。”
    真是的,早知要穿越,当初就该多学学数理化了。
    看别人,一穿越,肥皂,玻璃立马造起来,这些跨时代的产品,很快就成了主角的钱袋子。
    再看看自己,穿越七八年了,也私下找过不少工匠,但是肥皂的影子还没有见过到。至于玻璃,虽然工匠烧沙子还真烧出了玻璃,但是质量真的不忍直视。
    也幸亏朱由检有“煤山”在手,还在登基之前,做了无数的准备,不然只能等着慢慢等死了。
    现在好不容易,扭转了大明衰退的走向,清除了无数的改革拦路虎。
    朱由检必须继续改革。
    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汉人的未来。为了将来自己国家的孩子不在被逼着学外语。
    朱由检必须把改革进行到底。
    政策好改变,但是难以改变的确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自古以来,流传下来了无数的好的习俗,好的思想。
    但是同样的也流传下了无数的糟粕。
    就好比,生病,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选择找大夫,而是去找神婆。
    运气好,可能会自愈,但是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就晾凉了。
    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