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161章 奉旨贪墨

第161章 奉旨贪墨(2/3)

,你杨一清,是有一份大功劳的。」
    杨一清听了心里顿受鼓舞。
    他在陕西多年,一个进士清流,给搞成了地方官,努力了这些年,眼下终于又进入太子的视线,还得太子如此褒奖,他怎能无动于衷?
    「仰赖皇上天威、殿下才德,陕西马场终有起色,臣不敢居功。」
    「有功便是有功,有错便是有错。本宫从来不会忽视臣子的事功。这次召你入京……」朱厚照放下手中的奏疏,站了起来,顺便也扶一扶跪着的杨一清,「一是为本宫,见一见你这西北的能员干臣,二来也是为你受赏,因你有功,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你任西北三边总制官,你意如何?」
    杨一清不敢托大,
    太子虽然扶他,站起身后他也是退后一步微微躬身,给太子让出路来。
    这个问题也不好回答。
    杨一清虽然人在西北,但是他不聋不瞎,他难道不知道殿下和刘大夏的嫌隙?
    这个时候太子问这个问题,能是简单问问?
    伴‘君,如伴虎,虽然这个君还是储君,但弘治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他们这些远在陕西的官员也是知道的。…
    而杨一清此人,虽然和刘大夏关系很好,但是他并不避战,史书记载,他也是领兵打过仗的人。
    「臣的意思,能为朝廷巡抚陕西,为殿下牧守马场已是臣之福分。臣不敢有居功而要赏的念头。」
    每一个官员,在太子面前几乎都是这么老实、这么一心为公的。
    但太子不能真的当真,把这些话当做是评价一个官员的好坏,这只代表了他们基本的能力——说正确的话而已。
    「六月,大同府来报,说鞑靼人在关外连营三十里,七月,宣府来报,说鞑靼人寇关抢掠。若是让你任这三边总制官,鞑靼人进犯一次,你就这样上奏一次?」
    考验来了。
    太子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你将来只守肯定是不满意的。
    如果这个话回答的不好,三边总制官他杨一清就不要想了。
    「臣以为戍守边镇,守好为主要之务,但皇上和殿下若有旨意,臣也必定不会畏战不前!」
    「你做事,本宫还是有数的。」
    朱厚照把放在桉上的奏疏拿起来向外走去,并对杨一清下了逐客令,「你下去吧。下去之后找一找刘大夏,你就跟他说……」
    太子停了下来,「说,本宫
    谢谢他。谢他,为国举荐了一个称职的三边总制官。」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安装最新版。】
    太子说这话是笑着说的。
    但是杨一清的耳朵里,立马就是一声巨响!震荡得他的胸口久久不能平静。
    他马上跪倒,「殿下,臣,臣……虽是刘尚书举荐,但臣是大明朝的三边总制官,领的是皇上发的俸禄,受得是朝廷的厚恩。」
    太子脸上的笑也适时的消失,只澹澹的说:「望你记得今天在东宫说的话。」
    这就是最后一句了。
    太子走后,杨一清一摸手心,竟发现多了不少汗水!
    早知道太子是英断之主,
    但真的面对他,才感受到那种压力。
    总得来说,朱厚照对杨一清的回答还算满意,至少没有上来就劝他一套「兵者,国之大事」的道理。
    朱厚照所拿的奏疏,是浙江巡抚王华所奏。
    梅可甲的那个请君入瓮的法子,有一点危险性,就是会耽误生意。
    王华害怕出事,
    所以把当日和梅可甲的对话一一上奏。
    朱厚照看完之后默然不语。
    西北有西北的麻烦,东南有东南的症结。
    王鏊来了之后一时没找到太子,最后是在太监的指引下,发现太子独自一个人坐在亭子里。
    手里捻着点心,赏着湖。
    太子很少一个人这样。
    王鏊关心,于是急忙上前。
    朱厚照见他来了之后,直接就将手里的奏疏递到他面前,「你先看看。」
    这道奏疏,最最精辟的地方,就是梅可甲说的四个字:无名无姓。
    王鏊看完之后顿时明白,为什么太子是今日这般表现。
    「主忧臣辱,殿下如此忧心国事。是臣无能,不能为殿下分忧。」
    「你胡乱领什么罪,浙江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朱厚照不在意的说了这么一句,「你是觉得本宫心灰意冷了?那是想错了,其实浙江的事发展成今天这样,并不出我意料。梅可甲说浙江并无人要与太子做对,大家只不过是想挣到自己的银子。」
    「这话其实不对,有些银子不是他们该挣的,贿赂官府,收买官员,这样做生意怎么就是该挣的银子了?梅可甲那个请君入瓮的法子很好,要我说,王华还是胆小儿。你来执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