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23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23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2/3)

有了这番为民之心,他还能坏到哪里去?
    「臣斗胆建议,朝廷给顾少府的旨意,是不是要写明拨给多少银两?」
    这样的话免得下面人做事心里滴咕,比如说你叫活,到底是让我花三十万、还是五十万,花多了怎么办?会不会怪我。
    「让他先赈灾,随后将所用银两报上来。」
    「如此一来,便是先赈后奏了?」
    「有何不妥?」
    「并未有什么不妥。不过需要言明,此为朝廷给江西特设,其余各省仍遵循先奏后赈。这样更稳妥些。」
    年轻自然有闯劲,不过老臣更有经验。
    李东阳听出来皇帝没明白,就解释说:「洪武十八年,太祖皇帝下令:天下有司,凡遇岁饥,先发仓廪赈贷,然后具奏。永乐年间,也是‘先赈而后奏闻可也」,而后洪熙、宣德年间皆是先赈后奏。不过自成化后,情况大有改变,因吏治败坏,钱粮管理日益混乱,地方官员视官藏为己帑,公廪为私庾,朝廷也只得逐渐加强对预备仓的管控,于是下令:预备虽设,而有司不得专焉,遇有灾荒,地方官员必俟报可,然后籍名给劵赴仓支粟,若私自先赈后奏,将会受到处罚。」…
    朱厚照如今也有些政务经验,一听就明白了,「这么说来,随意下旨,倒是让天下官员误解了朝廷的态度,以为朝廷允许先赈后奏了。这样的话,就算是还有粮食的预备仓很快也会空掉。」
    因为现在已经不像当初洪武永乐的时候了,面对那两个杀神皇帝,下面多少还会有些敬畏,而且朝廷各项制度都是初生,还有活力。现在要是开个小口,估计马上官员就将那些粮食其生吞活剥了。
    「陛下所言不错。」
    「那便照李阁老所奏吧,不过也不要加什么特设了,否则的话,江西是特设,为何山东、河南不能特设?倒不如分阶段拨款,先准许顾左支取二十万两白银,如果不足,让他和左都御史张敷华联名上奏,到时内阁与朕再行拨银。」
    李东阳微微愣神,他倒是没想到竟然说服了皇帝,按照他的性格,碰上这些弊端,很容易就会发火。
    「臣,谨遵圣旨。」
    「对了,李阁老,关于南直隶无粮这事儿,你怎么看?」
    李东阳奏称:「南直隶的苏松地区是江南富庶之地,无论如何也不应陷入无粮之境地。臣以为,应当清查钱粮去处,惩处涉及有司及其官员。」
    朱厚照倒笑了,「以往都是朕手段激
    烈,这次怎么朕还没说话,李阁老先动了火气?」
    「天下有公道,朝廷有法度。有违公道法度而不惩处,自古都没有这样的道理。」
    「但朕,这次想放过南直隶。」
    李东阳心中大惊,「陛下,不欲处理?」
    「若说想不想,那肯定是想。但是却不能,如果南直隶因预备仓之事而掀起大桉,那么大明剩余各个省份,又当如何?」这事儿朱厚照用屁股想都知道,「想来地方的各级官员一定会争先恐后的筹集粮食填满预备仓。如此一来,市场上的粮食需求大涨,粮价必然也跟着大涨,我大明万兆生民,有多少受得了粮价上涨的?」
    李东阳微微的点头,的确是这样。
    朱厚照叹气说:「如果仅是这样,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官员筹粮必定不会按规矩办事,还算有些良心的就低价购买,丧尽天良的干脆就强征民粮,如此一来,预备仓是填满了,但百姓却穷了。搞不好刚搬进去就又得拿出来赈济灾民,这不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吗?朕不瞒你,朕已经派了锦衣卫去了解详情,不过朕只是想证实地方的实际情况,好做到心中有数。」
    李东阳想到刘健的话,看来他们都误会了皇帝,皇帝自有思量,且不是他们能够揣度的。
    这位老臣此刻是心服了,所以行了个正式的叩拜大礼,「大明能有陛下一般的明君,实是大明之福,天下之福,万民之福!」
    「这些话真都听腻了,李阁老便不要讲这些场面话。朕所做的无非就是那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会说的人多,会做的人少。陛下年方十五,便有如此天纵之资,大明又出一圣君矣!」
    朱厚照沉吟了一番,「那么那个国策呢?李阁老又如何看?」
    「陛下是指复套?」
    「不错。」
    「陛下,恕臣直言。陛下新君登基,朝中人人仰望,乞盼陛下能够垂拱而治、与民休息,以数年之功励精图治,如此天下大治,万民称颂。但陛下甫一登基,便用兵西北,如今更欲将复套定为国策。臣斗胆,这不是给人以穷兵黩武之感吗?」
    「李阁老,慎言!」边上,刘瑾听了都害怕。
    但朱厚照转头撇了他一眼,「李阁老是稳重之人,不是狂悖之徒。一两句真话,朕听得了,大明也听得了,何需你多言?」
    【鉴于大环境如此,刘瑾心中大骇,「奴婢万死,陛下恕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