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斜着眼睛扫视过圆桌上的每一个人,说道:
“之前来自大团长拟定的文件,我已经发给了大家,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
咱们人不多,所以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直接说了。”
圆桌上除了克莱恩之外的其他人就像是商量好了,很快有人说出了相当详细的问题和意见:
“我认为现在还不是开放岛链的时候。
我们至少还需要完善反倾销法案,帝国比岛链提前进入工业化三十年时间,大多数产业已经很成熟了,现阶段那些不允许直接贩卖的产品一旦在第一岛链上开放销售,岛链本土的相似类型产业立刻就要死绝,连根都要被烧的不剩了。”
这人看了一眼其他人:
“到时候产业不被大家控制,而被帝国本土的资本控制,想拉个投资都要低下头做人,我认为这样实在不好。”
克莱恩知道,这人的家族在岛链进行了原始产业链投资,在第二产业倾注了整个家族的心血,几乎孤注一掷,并通过自己所在位置的权力为那些产业大开绿灯。
所以,他这番话,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家族考虑罢了。
第二个人说道:
“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不对。
帝国本土资本不注入,不用那些已经成熟的运营机制带着岛链上的产业往前走,仅仅只依靠岛链上的初级资本自己发育,要多久才能成长到帝国本土金融资本那样的级别呢?
而且,我认为,岛链的资本和帝国的资本,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如此“大义凛然”引来同事们的一阵嗤笑。
谁都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可他像是脸皮很厚,完全不在乎,连神态都没有变化。
他诉说着自己的观点,贩卖着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哪里的资本,只要想让它按照咱们的计划来,都是很困难的——
就像是威廉·亚当斯集团,当初我们的融资部门惦着脸去求人家来投资第三产业,想把威廉·亚当斯集团那套成熟的第三产业运营维护机制在岛链复刻一遍,可人家根本就不同意。
仅仅只能赚钱的第三产业,威廉·亚当斯集团这种级别的资本,根本就看不上。
而对于岛链上孱弱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而言,类似于威廉·亚当斯集团这种形式的财团还有很多——或许财力和影响力比不上,但掌握的核心技术和细分领域是岛链上的产业资本无论如何都追不上的。
而这些资本,他们要的是社会形成的基础——高科技含量的第二产业,是能够制造出航天飞船的高端轻重工业,是能够颠覆人类社会交流的精密电子制造业,是能够改变人类基础社会构造的科技化民生行业。
他们要进入的,是社会的命脉。”
其他人没有说话,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在某些情况下,说动这世上最强大的投机商进行最有价值、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这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
“当初威廉·亚当斯集团没进得来第一岛链,往后面的岛链去了,这是我们的损失——大家现在也看见了,和本土企业相比,机械蜂巢基本上就仅仅是一个大中转站而已,一个能打的产业资本都没有!”
“不如尽快开始机械蜂巢的第二阶段建设,让帝国本土的大资本进来,丰富产业链,带着我们往前走,这样对谁都好。”
这人喝了口水,不急不缓的说道:
“至于威廉·亚当斯集团这种体量的资本……你能挡住他一阵子,还能挡住他一辈子吗?
咱们在使劲,他们也在使劲呐!
上次咱们想方设法把他们挡在了外面,他们下次就要想办法让我们求着他们回来了,而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咱们需要人家的金融和技术支持。
所以,依我看,他们迟早要进入戴斯岛,也迟早要用金融手段掌握第一岛链经济命脉的,就像是他们曾今在帝国本土所做的那般——
连大团长都默认了他们的行为,咱们还抵抗个什么劲?咱们也没那能耐啊!”
他的观点明显被某些官员不喜,于是争执发生了。
好在这样的讨论已经进行过很多次,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大人物们的争执并没有太激烈,保持在不会撕破脸皮的程度。
克莱恩没说话,因为他知道,他们所说的观点都不仅仅是观点本身那么简单,主张进入第二阶段者或许是某强势本土资本的隐藏代理人,主张继续保持现阶段政策者或许是还没培养起自己的企业,他们抱着“绝不能让本土资本把竞争压力一下子拉大导致发展红利消失”的心态,用冠冕堂皇的借口“据理力争”。
事情很快超出了克莱恩的判断范围——这场争执在十分钟后变成了骂街!
这些身穿名贵材质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