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一笑,“前些年,布鲁诺反对地心说被烧死了。近来还有个伽利略,你等着看,他很快也会因为日心说被判为异端。他们真错了吗?”2布鲁诺被火化主因是异叫徒,他坚持日心说只是为证明多神论。
韩云皱眉,“那先生以为,日心说可取?”
李自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点远处,“譬如那位坐在驴车上的老汉,我们观之,他在由南往北而动。可他真动了么?人家坐在驴车上根本没动弹。
动与不动是相对而言。
这样一看,我们脚下的大地自然是宇宙中心,太阳也围着我们转。似乎能解释的通。”
李自成继续说道:“其实我不愿意跟人辩论这些。实话,你就算找一百个西洋番僧来,我三言两语就能驳的他们哑口无对。没啥意义。
所有宗叫最初都是通往智慧的道路,只是过程有所不同罢了。
我一向持尊重信仰、宽容态度。
外面很多乡人信奉无生老母、弥勒尊者,还有黄天道等等,只要他们不去为非作歹,一样是良民。
无论儒释道,或是旁的什么,可取的是导人向善,怕的是迷而信之,那是愚昧。
人谁无过?孔夫子说的话就全是真理?我看未必。
抱着一本两千年前的破书整日细究微言大义,舍本逐末。其他同理。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理。
话说回来,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若是擅做定论,不免又成为‘两小儿辩日’。
首先你要知,才能发论。
何为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李自成洋洋洒洒一通,双手背后,抬头挺胸,“赵某大言不惭,已至蓦然回首矣。”
韩云貌似恍然开悟,长舒一口气,作揖道:“先生高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自成也不谦虚了,笑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陕西的王徵受洗后强驱其妾,这就是对洋人迷而信之,可称愚昧。咱先不说他没儿子的问题,入教后连去坟头给祖先上香都不行了,好么?
欧罗巴为新旧教之争,自己都打出了狗脑子。咱们中国人有什么好迷信的?你说王徵之辈是不是可笑?看人家瞿式耜活得多明白,四五房妾,啥都不耽误。”
韩云脸皮发烫,因为他弟弟韩霖也为入教而休妾。
李自成继续说道:“你等着看吧,再过几年,身为填主国的法兰西必然会加入新教一方作战。为何?利益使然。最后将是新教一方获胜。为何?不迷信腐朽,与时俱进耳。你说,信什么玩意儿重要么?也就糊弄无知小民罢了。”
韩云默然不语。
前东林党人高攀龙言:“孔子道无亏欠,本不须二氏(指佛道耶等)帮补”。
那一堆士绅为啥改宗?因为韩霖认定儒教“有启示而无救赎”。
“从古以来,中邦止有身世五常,尧舜孔孟之道,并无他教可以比论。历代相传,后来者故不以为前儒之学有所不足……今天煮教,既有生前死后之明论,补儒绝佛之大道,后来者岂犹可以为前儒之学全备无缺,无不足哉?”
另外还有两条理由——
其一,“世人肯冒死以证其言,则可信之据,莫大于此。今噎稣会诸西士在中国传填主教者,皆从九万里航海三年,长辞故国,永别戚友,涉风波不测,经杀人掠人诸蛮域,甘冒九死一生之险,以证其真教实理。”
其二,“若止有一二人,于一时一处受多苦,传行此教,尤可疑其人为憨不晓事。今传教于各国者,无虑万人,咸名士也。”
这两条理由近乎于扯淡。
李自成说道:“憨山大师有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
耶教自有他的长处,但是咱们三教合一也足够用了,还不用交什一税。何况《胜经》原本并没有翻译,只摘抄些教义出来确实很能蛊惑人。你大概还不晓得赎罪券,几十年前才废除的玩意儿。有兴趣了解的话可以回去问问高神副。”
明末,各种会、各种道、各种门等乱七八糟信仰多如牛毛,而三教合一的思潮与宗叫实践也大行其道。
三十多年前,莆田人林兆恩心有所悟,以为儒、道、释“其教虽三,其道则一”,于是创立“三教合一”学说。
“一时胜流袁宗道、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