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14章 流窜

第14章 流窜(2/13)

一川这种人都能招安。
    也可能是因为反王数量太多,名号太杂,朝廷根本分不清楚哪个是哪个。不然就凭刨了朱元璋的祖坟,张一川必须被凌迟处死。
    当然,这次他的大结局应该会换一个了。
    七月底,虎大威率兵出山追击流贼。他一看革命军严阵以待,掉头就跑。
    李自成郁闷,咱现在有这么大威名了?
    大顺军再等了一天,结果得知老虎直接跑回隰州去了。
    没劲!
    李自成跟张一川商量,汾西县这种山区穷的拉稀,咱往南边走一走。老张没意见,反正有大顺军顶在前头扛事,他跟着混吃喝就行。
    此时北面的介休县知县正是何腾蛟,将来是南明重臣。李自成暂时也没空跟他多谈谈人生理想,只送了一首诗打个招呼。
    大顺军先跑去霍州饱餐两日,然后沿汾河南下过赵城县。前面就是平原地带,人马驻扎于明姜镇休息。
    此地再往南十几里就是洪洞县,沈一石老家。
    短毛“高僧”暂离大队,轻骑前往,顺路跑贾村广济寺参观了那颗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往外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累计起来将近百万人之多。
    洪洞大槐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移民集散地。
    因为移民都是被强迫离家的,官兵就在每个人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防止他们逃跑,于是就有了“跰甲”谣言。
    又因为老百姓都是被官府绑着双手行路。在押解过程中,他们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
    时间一长,人们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
    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当然,这个说法同样没道理。“解手”一词早在元代就已出现,《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
    ……
    李自成一路念着“阿弥陀佛”,顺利进入县城。
    沈一石又去河北买粮了,不在家。
    沈老西儿惊掉下巴,“大,大,大掌柜?你怎么来了?”
    李自成笑道:“带着大顺军出来遛一遛。”
    沈本升急忙道:“可不敢造次啊,官军都在呐!”
    南面四十里就是平阳府城(临汾),张宗衡的大队人马正在那边筹集粮饷。
    李自成又不疯癫,当然不会打洪洞。并不是怕官军,主要这边也没啥好打的。城里上下几乎全被沈家暗中说动了,大顺军随时都能占领县城。1“(大顺)伪官多山西洪洞人,皆生员之无籍者。”
    倒是刚上任的知县老爷挺尽责,杨天精勒令邑绅杨义捐资三百两于六门左右增建敌台。
    弄的杨土豪一肚子火气,天天念叨大顺军怎么还不来?老子给短毛纳税,不说有一系列好处,光是保平安就足够了。捐给知县有啥用?城墙修的再好能挡住大顺军?白瞎了。
    李自成此次跑一趟只是跟沈家叙叙旧,交待些事情,没空跟其他土豪见面。
    当前的洪洞也没啥名人,只有个刘令誉在外做官。他将来最高做到兵部侍郎,然后明亡了,然后先投顺后投清。
    原历史线等到这个月月底,刘令誉会跟皇帝上言:“有自贼中逃回者言,旧在晋中贼首掌子等十六家,最枭獍者为闯将、紫金梁,戴金穿红,群贼效之。遂皆以红衣为号。”
    可见在原历史线,闯将李自成在今年也出头了,更何论现在的大顺军。崇祯皇帝或许已经恨的咬牙切齿了。
    至于“皆以红衣为号”,李自成的队伍虽然没叫“公农轰军”,那也不妨穿个红衣靠拢一下。
    其他家穿红衣的原因,大概源于明朝尚红,比如士卒军服为红衣,皇帝龙袍也是红色。同时农民军里又有很多是边军出身,穿红也是习惯吧。
    所以官府对流寇的记录多见“红甲贼”、“着红袍”、“红衣骑马”等描述。
    古代军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亮丽显眼的色调。早在秦汉两代,军队制服普遍采用红、黄、粉等比较鲜艳的色调。越是所谓的“天子近卫”“羽林精锐”,他们的穿着打扮往往就越引人注目,还会在军服上佩戴各类装饰用标志。
    欧洲也一样。即便到拿破仑,他麾下的大军也以色彩绚丽的军服而闻名;再比如波兰翼骑兵甚至会在背后加两个小翅膀,以及戴高帽,头上插羽毛等,太拉风了。
    以后世眼光看,这样的军服太过显眼,容易被敌军发现,隐蔽性或者说生存性实属不佳。
    但是,古代战争和后世战争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弓、弩等当时的远射武器,它们的精度、射程、威力远不如后世枪械。因此军队制服的颜色,或者说隐蔽性能并不是什么重要问题。
    早期的火绳枪、遂发枪性能也有限,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