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西游:我,东海龙太子,拜师菩提 > 第二十三章 尘埃

第二十三章 尘埃(1/2)

热门推荐:
    “是的。”
    敖青说道:“前辈之前说,山中所住之神仙,名为菩提祖师。这让我联想起了一个故事。传说,老君西出函谷,化胡为佛,释迦牟尼看到老君在西方的传道布法,也受到了启蒙,于是就在一棵菩提树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觉悟成了佛陀。”
    樵夫微微点头。
    这件事情,不是什么秘密。三界中甚至很多凡人都当成趣事,口口相谈。
    而樵夫身为菩提祖师的弟子,更加明白,这其中因果。
    但是,这跟“求道路”有什么关系?
    不待樵夫询问,敖青便说道:“传说佛祖乃无垢身,那菩提树,亦是无尘无垢。但是一颗凡树,怎能无尘无垢?所以我在想,定然是因为有人时常拂拭菩提树,其方才无尘污垢。佛祖也当是如此,佛祖本是一个凡人,岂能是无垢身?他定然是以菩提树为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樵夫再次点头:“此话有大道理也。”
    南海中,观音菩萨也不自觉颔首。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世人都以为佛祖出生无垢。事实上,很多圣人、神圣,甚至是人间帝王,都有类似的传说。
    但是,真实的他们,也并不是出生即是通明一切,知晓一切的。
    都是后天的努力,才一步步,有了如此之成就。
    时时拂拭。
    这是一句简单,但却难以做到的道理。
    若是凡人都能够做到如此,那世间或许便不会如此浑浊了。
    然而。
    这和“求道路”,还是没什么关联吧?
    樵夫用疑惑的眼神看向敖青。
    敖青继续说道:“可是既然是人,肉体凡胎,就一定会惹上尘埃。即使勤加拂拭,也只是不断反复的过程。永远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所以我便在想。若肉体凡胎不得清净,那魂魄呢?人的魂魄先天而生,本就是最为纯粹的存在。若看破本质,洞悉‘菩提’,则自无尘埃污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轰!
    此话一出,顿时,犹如晴天霹雳一般!
    樵夫先是一怔,旋即不由哈哈大笑了起来:“好悟性,好悟性!”
    南海观世音菩萨,也终于明白,为何敖青能够走完“求道路”了!
    因为,这“求道路”,看似是通向“大道”,实则,是通向“菩提祖师”。而菩提祖师何以成道?便是因为“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句偈子,几乎可以将菩提祖师悟道之前,通明菩提心的经历,完全概述出来了。
    而所谓的“求道路”,也是如此。
    路本身,有阻碍,有限制,有“尘埃”。永远不能到达终点。这就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当敖青看到的不是路的本身,而是“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时。
    路的实质,就会被揭露出来。
    终点就在心中,就在眼前。因此,哪有什么限制,哪有什么阻碍,又哪有什么“尘埃”?
    因此,终点就在敖青的身前!
    这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
    敖青才能够度过求道路。
    或者说他度过的并不是真正的求道路,而是,菩提祖师的……心路!
    菩提心路!!
    观音菩萨站起身来,目光仔细向敖青看去。
    这道理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绝非一般人能够领悟的。
    别的不说,就说仅凭“佛祖觉悟”这个故事,就能够看出“山是山,水是水”,“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的道理,就已经很难得了。
    何况,此子竟然还用两句简明的佛偈,给这般清楚地概括了出来!
    甚至,以此发现,并且度过了菩提心路!
    这已经不再仅限于是“佛性深厚”了。
    不过,就在观音菩萨,打算再观看一番时。忽然,那霞光一隐。
    观音菩萨的眼中瞬间浮现出了一重重云雾。再也看不真切方寸山内部的景象。
    她的“天眼通”,竟然被菩提祖师遮挡住了……这?
    观音菩萨不禁一怔,旋即有些无奈地苦笑了起来。看来,这祖师也知道自己动心了。
    不过也不怪自己动心。要怪,就怪这敖青,实在是一块难得的璞玉。
    现如今,菩提祖师遮蔽自己的视野。就是说,他已决定收此子入门了。
    虽然还有两道考验,但那考验,就犹如第一道考验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