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西游:我,东海龙太子,拜师菩提 > 第二十九章 终至三星洞

第二十九章 终至三星洞(1/2)

热门推荐:
    是的。
    面对“执迷”与“开悟”,敖青最终的选择,既不是放弃龙族和自我,也不是舍弃明悟与超脱。
    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静静地观察。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高天俯视红尘。身处红尘之中,心在三界之外!
    而不是,执着于是否去舍弃,是否去选择开悟。
    “神通不及业力”,但有时,业力未必全都是恶业。
    “大河之水不可倒流”,可顺流而去,也未必,就一定是走向禁锢。
    不知觉间,借助两世的记忆,敖青在菩提树下,明悟了这个道理。
    他接纳了前世的自己,也接纳了现在的自己,更接纳了未来的自己。
    他的心,已超脱。但如今的行为,身为“龙”时所做的事情,却仍然是自主该做的。
    即使,眼前的一切,在漫长岁月过后,或许都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但天地之间,也一定会留下它存在过的证明!
    这就是道家的: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了,也并不是去随波逐流,更不是放弃目标了。
    顺其自然,是放弃“执着”。就好像,佛祖释迦牟尼即使明知道释迦族终究会被灭,但也仍旧劝退了琉璃王三次一样。
    面对红尘、业力,敖青的选择不是执着,也并不是放弃。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去配合自然。
    春天,该播种。秋天,该收获。当龙族及至时机到来之时,就是敖青该去振兴龙族之时,但却绝不是以执着的方式。
    至于那之后的龙族是衰落还是繁荣,自己是否要继承龙王之位,带领龙族崛起。等到时机到时,答案自会水落石出。
    这,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经》有言:圣人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再远瞻未来,而是接纳过去,着手当下。若那业力要来,就让他来,若那业力该走,自当会走。
    而明悟了这个道理以后。
    那“菩提树”,也就接纳了敖青。
    敖青的“心”,顿时颖悟了菩提智慧。
    伴随着灵光飞跃,那菩提树散发出的空寂自然之蕴意,尽皆为其接纳。
    一道道光芒霎那间笼罩在孤峰之上,进而扩散向整个洞天福地!
    那孤峰之下,樵夫看向峰顶,眼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几分凝重之色。
    云山之上,菩提祖师也未想到结果会如此。
    这龙太子,又一次出乎了自己的意料之外!
    所谓“菩提”,代表的是智慧和觉悟。
    曾经也有许多神圣,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达到过如此境地。而如今,毫无疑问,敖青也获得了这“觉悟”,证得了菩提。
    可是,他却是以“心”证得的菩提。而其身躯的业力,却并没有就此消散。以至于在如今菩提光芒散发弥漫之际,那代表着“纷扰”的业力竟然和代表着“空寂”的菩提心,微妙的共存于一处。对立,而又统一!
    那么这太子,到底是得到了“道心”,还是没能得到“道心”呢?
    祖师轻轻抚须。
    片刻后,却微微笑了笑。
    “倒是我差点着相了。”
    菩提树,虽然是菩提祖师种下的。但是,却并不归菩提祖师所控制。
    正如“菩提”代表智慧一样,菩提树的所在,也是智慧之境,觉悟之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在面对困难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解法。
    曾经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不灭。
    但昔年道祖顺其自然,紫气东来之时,因道祖开悟的诸佛,所得到的智慧却也并不都是与释迦牟尼一样。
    现如今,敖青也是如此。
    他得到的智慧,也许,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慧!
    但这亦算不得什么。只需要,顺其自然即可。
    相比之下,自己的“弟子”,能够明悟菩提心,无论那是不是自己认知中的“道心”,祖师都很欣慰。
    看来自己的“道”,将会后继有人了!甚至,此人说不定有朝一日,还有“青出于蓝”的可能!
    “看来,该去见一见此子了。”
    菩提祖师面带笑意,轻抚拂尘,转瞬周遭情景变换,三星洞遂于云烟之间隐现。
    ……
    ……
    敖青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快乐。
    他的意识,飘忽在菩提树之间,时而清醒,时而昏沉。但他的内心却犹如明镜一般,坚持本我,未有动摇。
    随着“菩提树”的光芒变换,忽然间,一粒菩提子在那树杈之间落下,进而,化作一道流光,射入到了敖青的脑海之中。
    顿时,敖青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