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称霸三国从出走江东开始 > 第二百六十九章 变生肘腋

第二百六十九章 变生肘腋(1/2)

    沅陵是武陵郡和零陵郡边界的一座县城,也是沅水和酉水交汇处。
    武陵郡和零陵郡同在雪峰山脉下,这里多山多石,道路崎岖难行,作为后世被称作「三湘四水」之一的沅水,自古以来便是武陵郡及其重要的水路运输要道。
    沅陵扼守沅水,也成了武陵郡虽然城池规模不大,但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的一座城池。不过即便是在孙绍的治理下,这里的发展也并不好,因为这里蛮汉混居,甚至蛮人占比超过了一半。
    这里的汉人大多数都不信任地方官府,更不要说那些蛮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族长,甚至蛮王统治,对官府的话向来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当是放屁。
    孙绍一统荆南之后,任命蒯越为武陵太守,又令魏延坐镇武陵。
    蒯越虽然不负智者之名,但作为这个时代的文人,他从内心看不起蛮人,从没将蛮人的事情当成事情,也不觉得这群蛮人能干出什么大事来。
    魏延镇守武陵,主要防备的也是荆北的刘备军,也从没关注过武陵郡南部的五溪蛮,在蒯越和魏延看来,只要这些蛮子不生事端,他们也懒得去管。
    如今荆北荆南已经全面开战,所有人的注意力也都被吸引到长江两岸,几乎没有人关注到武陵南部的五溪蛮,除了一个来自益州的有心人。
    这个人就是张松好友,与其共谋进献益州的法正法孝直,此时法正与蛮王田布相谈甚欢。
    张松被刘璋斩杀以后,法正和孟达由于不在成都,没有被当场擒拿,他们提前得到了刘璋要捕杀他们消息,逃出了益州。
    孟达如今不知所踪,法正由于当时正在川东,于是便选择的最近的出川道路,跟着一个商队到了荆州。
    法正一直疑惑张松的事情为何会泄露,后来荆南突然开始调兵遣将,矛头直指荆北刘备,法正也和诸葛亮一样猜到,这件事必然跟荆南的孙绍脱不了干系。
    法正对刘备也没什么好感,当初他与张松也并没有看好刘备,是准备将益州献给曹操的,后来张松被曹操一通奚落,又到荆北转了一圈便改弦更张开始鼓动孟达和他一同追随刘备,法正也无所谓。
    张松因为帮助刘备被杀,但法正却没听说过刘备对此有任何表示,这让法正心中不快,不愿继续追随刘备。
    孙绍害死了张松,法正也不喜欢,如今这两人打了起来,这在法正看来就是狗咬狗,法正希望他们打得越激烈越好,他先在荆北待了一段时间,又偷偷渡过长江,来到了武陵。
    法正既到过荆北,又到了荆南,对比两地,很快得出荆北兵强,荆南富足,并且潜力巨大,僵持下去,荆北必败的结论。
    荆北胜或者败法正并不在乎,但他想要两家两败俱伤,厮杀的更加惨烈,自然是要帮助相对弱小的一方,于是他便下定决心给荆南找点麻烦。
    若是一般人,单枪匹马就算是想闹事也力有未逮,但他是法正,他就有办法。
    法正在武陵,孙绍各种兵马调动他并不难打听,凭借着打听到的一些消息,法正很快找出了孙绍排兵布阵的最大漏洞——后方空虚。
    孙绍将几乎所有的兵力都布置在长江沿岸,构建了三道防线,但在武陵南部,兵力却十分薄弱。
    孙绍算漏了领地内部的敌人,五溪蛮族。
    五溪蛮是指生活在沅水上游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一带的蛮族统称。
    五溪蛮与其他地方的生蛮或者山越不同,虽然同属异族,但五溪蛮已经有许多熟蛮,他们保持着与汉人的沟通,很多熟蛮也已经走出深山,开始学习汉人的耕种技巧,与当地汉人生活在一起。
    熟蛮也是服从官府统治的,他们与汉人一样缴纳赋税,孙绍也遍将他们都默认为治下子民,并没有将其视为敌人。
    然而五溪蛮并不是全部归顺的,五溪蛮各部族的贵族及首领就对孙绍非常有敌意,因为孙绍实行的新政,使得更多的五溪蛮人纷纷走出深山,这些走出去的蛮人渴望更稳定更美好的生活,接受了荆南官府的管理,自然也就脱离了蛮族首领对他们的控制。
    雄溪部落距离汉人统治的城池最远,他的部众们是被汉化最少的,也是五溪各部中实力最强的。
    历史上五溪蛮数次起兵反抗汉人王朝的王朝的高压统治,与朝廷大军胜多败少,许多汉人将军都曾经在此饮恨,这其中最出名的便是东汉之初的伏波将军马援,他就是在攻打五溪蛮的时候病死,马革裹尸而还。
    田布的祖上更是一代蛮王田强,田强曾经一统五溪蛮,带领五万蛮兵对抗王莽,逼得王莽不得不放弃对五溪的统治。
    田强死后,五溪蛮又分裂回五溪各部,虽然在对抗朝廷的时候各部会联合起来,但没有外敌的时候,各部也纷争不休。
    如今五溪各部贵族最大的敌人成了孙绍,孙绍的新政对在深山中生活困苦的五溪蛮人吸引力太大了,孙绍规定只要他们愿意走出深山接受编户齐民,他们就能跟汉人一样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