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求胜解,只要心内安。
第二天清晨起床,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还不错,并没有因为昨天晚上邪魔的出现的事情,而影响了我的心情。因为,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只要我一直走在这条修行道路上,这所有的经历就仅仅只是一个过程。
今天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宋老师并没有急着拿出他的教案,而是很随意的站在讲台前,和同学们聊起了现在年轻人的一些生活习惯。
这一下,反而把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了出来,我也在下面认真听了起来。
老师讲道:“在现代生活中,有许多朋友会感到身不由己。生活与经济的压力,致使很多人每天生活的很紧张,他们在不停的工作,熬夜加班。这种状况持久下去,身体无法负荷过度的工作量,就会导致过早地衰竭。道德高尚的前辈经常教导我要安贫乐道,万事顺其自然而不可强为,以致失去理智,走向极端,这就是一个人的身心承受力。”
同学们听着宋老师的话,宋老师接着,说道:“有些盛年之人突然心力交瘁离世,还有的年轻学子,不堪学业或心理重负而轻生。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紧张的压力之中,以有求之心学习、工作,绷紧了生命之弦的时候,其后果必然难以持久。如果因为走极端累垮了身体,那就非常得不偿失!”
这个时候老师停顿了一下,又对同学们,说道:“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同学们,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使自己白天不再疲倦,文思挥之即来,保持旺盛的精力。”
老师见我们大家都在认真的听着,微笑着话锋一转,说道:“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年古代圣贤孔子的著作《中庸》,《中庸》里面的精髓就是: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宋老师边说着话,边在黑板上面写下了“中庸”这两个字。
我在下面听着讲,不由得打心里佩服语文老师讲课的水平之高,先说题外话,不讲课等把同学们的意识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再步入正题。
宋老师让同学们将书本翻到指定的页数,他先给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了起来。《孔子家语.观乡射第二十八》,原文如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驰,文武弗能;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宋老师向我们解释起了这段话的涵义,它的白话解释就是说:有一次,子贡参观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礼,回来后拜见孔夫子,孔夫子于是问子贡说:“赐,你觉得快乐吗?”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高兴得像发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孔子微笑着说:“百日的劳苦,一天的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啊。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与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啊!”
老师进一步给大家讲解着,在孔子所处的年代,“蜡”是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老百姓们放下劳作,转去做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而孔子也带着子贡来看热闹。
孔子问子贡:“你感觉到节日的欢乐了吗?”子贡回答说:“整个国家的人都像发狂了一样,我看不出乐到底在何处。”孔子说:“老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有这样一天可以放松一下,这是你体会不到的。让老百姓一味紧张而不放松,就算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一味放松而不让他们紧张,周文王和周武王也不会这么办。
该紧张的时候就紧张,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办法。”这句话中的“文”和“武”,并不是指学文和习武,而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这段话里,孔子就是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例子来教育子贡:治理国家,应该让老百姓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老师手里拿着书本,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闲从勤中来,勤从闲中出。”
我看着黑板上面的几个字,不停的在脑海里面放大着,我好像抓到了些什么,但是,这感觉又那么的飘飘缈缈,在心底隐隐的升出了一丝明悟。
老师接着讲解着,在《格言联璧》里面说,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倘若我们懂得劳逸结合,松紧有度,不但不会荒废时光,身心也不至于过度疲劳。故珍爱生命当从和谐身心开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即是中庸之道。懂得休息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使生命之河长流不竭。
老师不无感触的,说道:“现代社会的夜班制度,颠倒了人们自然的作息规律,这种昼伏夜出的工作模式非常不人道。所以,同学们你们也要尽量不熬夜,才能很好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时有的同学插嘴,问道:“老师,有的东西不熬夜真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