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都督请留步 > 第463章 老母猪戴胸罩

第463章 老母猪戴胸罩(2/3)

一时安宁,割肉饲虎。刘益守乃贪得无厌之辈,我们有多少肉可以给他割的?”
    “老先生,此一时彼一时。就算我们不出粮,难道吴王就没有办法整我们么?各地方那些欺男霸女的事情,还少么?吴王只要随便揪住一处,便可以死死按住我们的要害。
    先有桓温土断,又有刘裕土断,这么多年过去了,日子还不是一样在过!”
    很快,便有人反驳张氏的代表,大堂内又开始吵了起来,就如同这些人家族内部的情况一样。
    “诸位,请听在下一言。”
    袁昂出列摆了摆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
    这位当年是司空,吏部尚书,在场很多人家中都有子弟被其关照过,于是全都闭口不言了。
    “吴王要的只是粮草罢了。至于是谁家的粮草,他只会记得谁没有给。不给粮草就是不给他面子,这个道理,在场的诸位应该都明白吧。”
    袁昂说完,众人都陷入深深的思索当中。很简单,别家出粮草,你家不出,你就是在打刘益守的脸。
    你拿手掌打别人脸,就别怪他人用刀砍你的头!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
    “吴王有过暗示,他只要军粮足够。诸公若是不愿意从府库里拿,其实周边寺庙里也多的是粮草。何不取之一用?”
    寺庙?众人听到这话都是一愣。
    之前王规等人不是没有跟他们说可以从寺庙这里打主意,但他们都没怎么在意。如今听到袁昂这么一说,在场众人开始认真思索起来。
    在萧衍的“带动”下,南梁的佛教事业十分兴旺,南梁人口的十分之一,都是从事着跟寺庙相关的活动,当然了,这些人并非纯粹都是一心住寺庙的和尚。
    也有些“未脱产”的和尚,农忙的时候要回家帮忙,农闲了才去寺庙念佛。
    占国家人口十分之一的佛寺,他们到底有多少存粮,只怕在场的这些世家之人想都不敢想。
    死道友不死贫道,从寺庙这里榨油,显然是个低成本,高收益的活计。只不过,之前寺庙有官方背景的保护,一般人还真是得罪不起。
    可是如今刘益守既然开了口,那是不是意味着事情有转机呢?
    各地世家豪强跟寺庙其实也是在圈地方面有重大矛盾的,但出于“互相制衡”的原则,萧衍在位的时候,这两方彼此之间还算是相安无事。
    毕竟,压榨普通百姓可比硬刚佛门要容易太多了。
    可是现在刘益守摆出来一个选择题,你到底是想自己交粮食,还是“拉着”佛寺陪你一起交呢?
    这个选择题是谁都会做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便上书朝廷,就说有些寺庙为害地方,放高利贷,招尼姑聚众银乱。如何?这样的事情。
    ,不是一抓一大把么?”
    顾野王的父亲顾烜微笑说道。他是隐藏在众人之中的二五仔,他儿子顾野王已经在刘益守麾下当记室了。
    他本人之前也在吴郡为官。上次吴郡在关键时刻出人出钱赞助北伐,也有他在里头出力。如今已经被调到建康中枢。
    “等朝廷出台整顿寺庙的诏书后,我们在一齐动手,不是很好么?”
    顾烜摸着下巴上的长须说道。
    “妙啊!”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在场没有蠢人,一下子就回过神来了。
    都说要借东风,如果没有风怎么办?
    那就鼓起劲,多吹一吹,到时候不就吹出风头了么?有了朝廷的诏书,有了官府在背后背书,要从寺庙口中掏一点粮食出来,岂不是易如反掌么?
    很快,这些人便达成了共识,尽量从本地佛寺那里榨油,能榨出多少算多少。至于不足的部分,到时候各家再凑一点就可以补齐了,相信这一点量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顾烜家学渊源,文章写得极好。他当场写了一份倡议书,让在场众人签名,然后交给了王规。
    把这份倡议书交给了刘益守,双方就算是达成了政治妥协。朝廷负责下诏书整顿寺庙,各地世家负责举报,负责在官府派人来之前,当“热心群众”,把要查办的寺庙控制住。
    至于上面没有签名的各家,那么等同于默认接受土断,刘益守不会对他们手下留情。
    等一切都完成后,各家会把所有的粮草都囤积于新建在丹阳的粮仓内,官府派人统一查验。
    ……
    几天后,建安令(皇帝身边守候在门外,负责传递圣旨的侍从官)顾烜上书,说老家吴郡吴县有佛寺不务正业,聚众银乱,买卖人口等,请朝廷下旨查办。
    天子震怒,下令彻查。
    第二天,吴王刘益守上书道:佛寺久不清查,陈渣泛起,不知道有多少藏污纳垢之地,吴郡之事,绝非孤例。
    请天子下诏,对全国的佛寺进行清查,有过则改,无过则褒。既不是要灭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