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 第两百一十六章 墨尺

第两百一十六章 墨尺(1/2)

    由于度量衡没有统一,不少地方使用大斗收税,然后用小斗向上面交税,赚取差价。朝廷也没有办法,谁叫你度量衡不统一呢!
    后来商鞅意识到度量衡不统一严重损害国家利益,于是‘平斗桶,权衡,丈尺。’也就是统一度量衡,凡是不使用国家统一标准度量衡的,皆处罚,严重着诛杀。
    直到这时,秦国的度量衡才算真正统一。
    再之后,始皇帝统一六国,颁布法令,天下度量衡一统于秦。
    然而,秦国如同昙花一现,霎那芳华之后很快消亡,天下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
    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的度量衡一直处在已经统一,却又没有完全统一的状态……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个朝代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
    各个朝代的朝廷虽然也都在努力统一度量衡,然而他们的执行力连秦国都不如。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央下达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之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
    现在赵括就要像当初商鞅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一样,统一赵国的度量衡,将整个赵国拧在一起。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标准。
    乐毅等人闻言,眼睛一亮,纷纷点头。他们都是负责领兵作战的将军,虽然也懂政务,但和商鞅比起来就差的远了,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影响。
    经过赵括提醒,才明白统一度量衡确实非常重要。
    墨风和公输秧对视一眼,神色有些不一样。
    “禀大王,我们墨家的度量衡是统一的。”墨风抱拳说道,只见他从怀中取出一柄木尺,长一尺左右,尺面漆黑,有一种包浆的光泽感,显然有些年代了。
    “这是先祖墨子留下的墨尺,凡墨家子弟所用墨尺皆以此为标准,丈量的所有长度也皆严格按照墨尺为准。”
    “当年先祖墨子在制造工具的时候,就意识到了统一标准度量衡的重要性,所以制作了墨尺作为标准。除此之外,还有标准的量器和衡器。不过只是在我们墨家内部使用。”
    “禀大王,我们公输氏也有自己的标准尺子,就是世人常说的鲁班尺。”公输秧也从衣袖中取出一柄凋刻着杏花的木尺。
    作为资深工匠,不管走到哪里尺子都是随身携带的,而且看到啥东西都喜欢掏出尺子量一下,然后装模作样的计算一番,就算身为一派钜子,一家之主都不例外。
    赵括看着墨风和公输秧手中的尺子,一下子愣住了!他来工坊几次了,从来没有见过有工匠使用过尺子!
    赵括扭头看向赵铸!
    “禀……禀大王,我……我们没有尺子……”赵铸有些窘迫的说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赵国其实是有尺子的,只是标准没有完全统一,新纳入的邺城、济西等地,中山旧地、雁门等地,不知道有多少种标准。
    就连邯郸,都有两三套标准,虽然这些标准一尺之间差距很小,但是全国加一起差距都大了。
    只是官府也没有强制下令,所以工匠也就不去使用了。
    因为相比较尺子,他们更喜欢用身体的部位去测量长度,大拇指的宽度就是一寸,手指张开一尺,两只手臂张开就是一寻,也就是书中记载的‘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比用尺子量方便多了。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师父带出来徒弟是一个标准,两个师父带出来的徒弟是两个标准。工坊有几个老师傅就有几套标准,而不是以国家为标准。
    “……”赵括有些无语,合着人家不是专门负责制造的,都统一了度量衡。反而赵国这个最应该统一度量衡的没有统一……
    “大王,其实我们不用尺子也能做的很精准,属下的眼睛就是尺子。”徐大指着自己,自信地说道。
    “你能做的精准,那些学徒呢?”赵括没好气的问道。
    “……”徐大。
    “还好有现成的。”赵括心中想到,接过墨风和公输秧手中的尺子。
    但是很快,赵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墨尺和鲁班尺的标准不一样!
    虽然相差不是很大,但是也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差异,也就是说,一尺的长度,两个标准之间就差了一寸。
    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
    “不如重新制定标准?”庞煖看出问题所在,于是问道。
    “要不就以大王为标准吧,属下这就去拿绳子来测量。”赵铸不着痕迹地拍了一个马屁,不等赵括答应,转身就朝外面跑去。
    “回来。”赵括将其喝制住,思索片刻,拿起墨尺说道:“今后赵国就以墨尺为标准。”
    度量衡要的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什么,并不重要!
    既没有必要非要以国君为标准,也没有必要非要按照后世的米、分、厘米为标准。
    能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